• 121阅读
  • 0回复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同志呼吁 要为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开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08
第4版()
专栏: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同志呼吁
要为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开门
本报讯 本报记者李济国、钱志新报道:当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状况怎样,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有何主要问题?最近,我们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采访,所到的州、县领导机关一致反映,少数民族干部开始“青黄不接”,必须敞开大门,把符合革命接班人条件的少数民族青年选拔上来。这是关系到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繁荣兴旺的一件大事,一定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多年来,一些地区在选拔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问题上,实际上搞了“关门主义”。因为有关政策规定,不能从农村吸收干部。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极大多数居住在农村和边缘山区,在城镇的人极少。不能从农村吸收干部这条“禁令”,实际上就卡断了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选拔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只能是“纸上谈兵”——“嘴上选拔干部”,而事实上,许多优秀青年都被拒之“门”外。
这些州县领导机关的同志认为,根据我们国家现在的工农业生产水平,严格控制城镇人口,农业人口不应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以不增加吃商品粮的人数,招工只招城镇人口,不从农村吸收干部,这是正确的。但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有它的特殊性,如果一律照此办理,那么,少数民族青年干部的来源何在?培养和选拔干部岂不成了一句空话?他们建议今后在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每年从回乡知青、复员退伍军人和青年积极分子中吸收一部分人扩充少数民族干部、职工队伍。我们认为,这一建议比较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大理县委组织部门的同志对我们讲,目前农村和边疆地区迫切需要一批青年干部,如果现行政策不改变,他们只能从城镇职工中加以选拔和培养,但人数也很有限,即使当前公检法部门急需的干部,也很难配齐,况且他们多数不是少数民族,很难适应农村工作的需要。
云南省委鉴于全省农村工作的需要,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迫切需要,去年打破“禁令”,开了一条“门缝”,让各地从农村吸收一些青年干部。但因为招工只招城镇人口,干部不能从农村吸收的政策没有改变,他们只得又关起了“门”。看来,今年从农村吸收干部的指标已经没有指望了。州、县领导机关对此感到很失望。
从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来讲,也迫切需要对少数民族青年干部“开门”。据我们调查了解,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十一个县,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十三个县市以及丽江县,现在的所有县社干部,大多数是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时期的老干部,四、五十岁的居多,三十多岁的很少,二十几岁的几乎没有。例如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七个公社的三十一个党委正副书记,平均年龄已达四十四岁半,最大的已有五十五岁,最小的也有三十二岁了。丽江县宝山公社党委书记和运忠,是土地改革时期的纳西族老干部,今年已经五十七岁了,虽坚持在高寒山区工作,但毕竟是年老体弱,工作很不便了。山区的群众说:新干部不上山,老干部就没法下山。他们迫切希望把年青有为的好青年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带领他们大干苦干,改变山区的面貌。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创造了一个培养县社少数民族青年干部的好办法。县委从实际需要出发,为全县各大队总共选拔了七十五名半脱产干部,他们中的百分之六十是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最小的只有十八岁。这些青年干部充实和加强了各生产大队的领导班子。他们经过锻炼,可以随时输送到县、社各级领导岗位上去。现在,他们就看“门”什么时候开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