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志在农村创大业——记辽宁“知识青年标兵” 王朋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12
第4版()
专栏:

志在农村创大业
——记辽宁“知识青年标兵” 王朋森
被中共辽宁省委和辽宁省革委会命名为“知识青年标兵”的王朋森,从旅大市来到郊区水师营公社三八里大队落户十四年了。一九六五年,十八岁的王朋森从旅顺一中初中毕业后来到这个大队第一生产队的时候,这里的粮食亩产在三百斤上下徘徊,每个劳动日值是六角来钱;一九七八年,这里的粮食亩产是八百四十三斤,劳动日值是一元三角,全大队粮、菜、果全面发展,集体经济家底雄厚。
王朋森是说服了父母来到三八里大队务农的。他一到大队,就想着怎样才能使大队多打粮食。当时,这里的小麦种得很少,产量很低,他主动要求搞小麦丰产实验,并且担任了大队科学实验小组组长。但是,小麦丰产实验连续两年都没有成功。他并不灰心,第三年,王朋森和伙伴们继续进行引进高产小麦品种“蚰包”的实验。经过艰苦努力,终于使“蚰包”小麦在辽南山区落了户,成了“当家”品种。一九七三年以来,这里的小麦亩产由过去的二百斤左右增加到五百多斤,有些地块一季亩产达九百六十斤,实验田亩产超千斤。大队的小麦种植面积,也由过去的每年三百来亩扩大到上千亩。
王朋森在三八里扎下根来了。一九六九年,他和同时来插队的一名女知识青年结了婚。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七四年七月,他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这时,中共旅顺口区委决定,调他到五七干校做国家干部。但他毅然向上级党委提出申请:不去干校留农村,艰苦奋斗创大业。党组织批准了他的申请。
一九七五年九月,王朋森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社会上正批判什么“重钱轻粮”、“重副轻农”。王朋森坚定地说:“宁愿让集体富了把我批判倒台,也不能让生产队穷了垮台!”在党支部领导下,大队根据当地特点和供产销的实际情况,先后办起了翻砂厂、机械厂、编织厂等小工厂。一九七四年,大队工业收入近十五万元,到一九七八年增加到九十五万元。大队用这些钱购买了拖拉机、汽车、机床等。
王朋森带领群众治山治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决心从根本上改变三八里的落后面貌。他们在北山顶上修起了一座蓄水九千余方的水库,可以自流灌溉周围的二百亩土地,全大队一千七百亩土地得到了治理,其中一千二百亩修成了高标准的水平梯田,还填平了三条大沟,打机井十二眼。南山坡上新栽苹果树一万棵,棉槐条子十五万棵,使昔日荒凉的穷山沟变了模样。
王朋森当上干部后,社员们找他办事的多了,有人总爱带点东西来。逢年过节,修屋盖房,红白喜事,东家请吃饭,西家让喝酒。在新的考验面前,王朋森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一是不徇私情,请客不到,送礼不要;二是不搞特殊化,要求家属不占集体一点儿便宜。
今年四月,辽宁省召开了知识青年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广播大会,中共辽宁省委和省革委会授予王朋森“知识青年标兵”的光荣称号。
新华社通讯员 宫俊德 韩春恒
新华社记者 李新彦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