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扬中县从实际出发指导生产 连年实现大幅度增产,近两年三麦单产跃为全省第一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13
第2版()
专栏:

扬中县从实际出发指导生产
连年实现大幅度增产,近两年三麦单产跃为全省第一位
本报讯 中共江苏省扬中县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全县基本上普及了科学种田,使农业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去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五百多斤,成为全省的高产县之一。今年三麦(大麦、小麦、元麦)平均亩产达到七百八十斤,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十二。近两年,这个县三麦单产已跃升为全省第一位。今年全县早稻平均亩产七百斤,比去年增产近一成。晚稻在气候条件不利、影响按时插秧的情况下,由于科学技术措施得当,收成也较好,据部分公社统计,亩产仍在七百斤以上。扬中县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大抓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使很多闲散的坡地和坑塘水面得到开发利用。
扬中县委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深深体会到:要把农业搞上去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扬中县是地处长江下游的一个江中沙洲,四面环江,怕水不怕旱,历史性的洪、涝、渍三大水害,多少年得不到根治,严重阻碍农业发展。为什么多年抓水利建设制服不了水害?主要是不从实际出发,违反自然规律,搞形式主义。每年修水利,总是算土方,算人数,从数字看成绩,不讲实效;整治河道求直裁弯,整齐划一,以致毁竹林,拆房屋,还说“不能让小农经济挡住社会主义”;再加工程无全盘规划,修修补补,零打碎敲。结果,有些地方不仅没治好水,而且还破坏了生产。近两年,县委认真总结了多年治水的教训,针对洪、涝、渍三大水害,制定了挡、排、降三项措施,修筑了一百多公里的防洪大堤,疏通了十条大干渠,建筑了十座大排灌站,并修建了能降低水位的地下暗沟,做到洪水挡得住,沥涝排得出,高水位降得下,基本制服了三大害,实现了全县水利排灌机械化。
扬中县委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生产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去年年初,有些人见三麦单产已达五百多斤,有高产到顶再难突破的保守思想,说:“三麦三麦难过六百”。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县委书记周成明亲自到三麦先进点新胜大队进行调查,发现这个队三麦单产早已超过七百斤,原因是科学种田搞得好,积累了一整套用科学方法管理三麦的经验。县委从这里得到启示,认识到,要力争粮食高产快上,必须研究和利用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大搞科学种田。近两年,扬中县把科学种田当作加快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县委领导班子带头学习科学种田,对作物种植和管理技术的改革一抓到底。今年低温多雨,早稻收割期推迟十天左右,影响晚稻插秧,面临减产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全县普遍推广秧田“抽条留苗”的技术措施,不仅节省了大量劳力,而且按季节抢种晚稻,保证了晚稻丰收。
扬中县能够很快地实现大幅度增产,还因为特别注意改造低产田。去年以来,县委要求各队搞十亩丰产田,各大队搞百亩丰产田,各公社搞千亩丰产田,县委亲自抓万亩丰产田,定期评比,总结交流经验。这些丰产田很大一部分原来是低产田。这样既有利于大多数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种田的本领,又基本上消灭了全县的低产田。大批后进队、低产田上来了,扬中农业出现了大幅度增产的新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