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乔治·埃乃斯库,我爱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17
第6版()
专栏:

乔治·埃乃斯库,我爱你
吕远
乔治·埃乃斯库是罗马尼亚历史上著名的人民音乐家,然而至今似乎还同我们生活在一起。此刻,他仿佛站在我的面前,明亮的眼神在闪动着深情的光泽,刚毅的嘴唇上浮现着隐约的笑意,热情地向我们倾诉着他对他的祖国罗马尼亚的钟爱和怀想。——这就是前两天夜间,我在红塔礼堂聆听罗马尼亚乔治·埃乃斯库国家乐团的演奏时,头脑中不时浮现的动人形象。
乔治·埃乃斯库乐团是一个规模宏大、技术精湛、表现力丰富的艺术团体。他们的热情,他们的风度和他们高尚的艺术趣味,都使我深深感到那是乔治·埃乃斯库艺术生命的继续和发展。乔治·埃乃斯库国家乐团的全部表演证明:他们不是凭空地叫着乔治·埃乃斯库的名字的。
我已经是第六次在北京欣赏罗马尼亚艺术家的音乐表演了。我深切感到,他们的艺术正象他们的民族一样,朴素的外貌,内涵却十分广阔博大。每次欣赏之后,都觉得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和感受。这次他们又为我们送来了丰富的古典的和现代的器乐和声乐作品,以及中国的作品。在整个音乐会中,始终贯穿着罗马尼亚艺术家们独有的艺术风格。由功勋艺术家米哈依·布勒迪恰努指挥的《罗马尼亚狂想曲第Ⅰ号》和由功勋艺术家约瑟夫·康塔指挥的交响组曲《勇敢的米哈依》,都是充满罗马尼亚人强烈的民族精神的艺术珍品。特别是《罗马尼亚狂想曲第Ⅰ号》,简直是镶嵌在罗马尼亚胸襟上的一朵宝石之花,璀璨而绚烂。在这篇短文里,我只能侧重谈谈这首使全场沸腾起来的作品。这首乐曲的内容十分丰富,结构繁复而严谨。单簧管的开始乐句象带着花香的、巴尔干的微风,轻轻吹进我们胸怀,音调清新而温和;双簧管以同样亲切感人的语句回应,这一段对话式的木管片断悄悄地罗织了一幅美丽的罗马尼亚景色的轮廓。随后由轻盈的竖琴声揭开了舞曲节奏的第二乐段,它那舒展的速度、动听的旋律,和英国管同小提琴的优美对答,使我仿佛看到从朝雾中显露出来一群在青青的草地上舞动的罗马尼亚少女,轻盈、从容、柔和而又充满活力。乐曲象委婉的溪水在山谷里轻轻流淌,时而化作涓涓细流,时而汇为滔滔大河。中提琴的独奏片断象母亲在孩子身边的温情絮语,长笛的美妙旋律象悠扬的牧笛在群山中回荡。之后,短笛和木管此起彼伏,速度愈来愈快,那火热的曲调和跳荡的节奏,使我们感到田野的风在我们身边疾吹,雪白的云朵在我们头上飞扬,整个巴尔干东侧的人民都在这音乐声中轻轻踏着舞步。突然铜管以宏大的气势把乐句推进到更加开阔的境界,艳阳高照,碧空如洗,云雀漫天飞舞,麦浪在大地上荡漾。乐曲推向高潮,忽然化作奔腾的洪流,那漫长、雄壮、宏大而辉煌的结束音正象千里奔腾的多瑙河,以无敌的气势冲入海洋……
想要全部描述乐曲的内涵是徒劳的。因为它是乔治·埃乃斯库几十年生活的结晶。它不仅是罗马尼亚人对自己可爱的祖国和家乡生活的艺术概括,还是这个古老而坚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民族的内心生活的集中表现。它强大的感染力来自音乐家对人民的深刻理解。全世界劳动者的心都是赤诚而滚烫的,不论东方或西方,亚洲或欧洲,人民的心永远是相通的。不通或梗塞,那只是少数反人民分子制造的暂时障碍。曾经有段时间,埃乃斯库的作品也被列为充满资产阶级毒素的毒草,“四人帮”曾经企图在中国的土地上消灭一切有人民性的文化珍品,但这总是以螳臂当车的形式结束的。通过乔治·埃乃斯库国家乐团的来访,埃乃斯库的琴声,必将深深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将永远生活在我们中间。
乔治·埃乃斯库,我爱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