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对“产销直接见面”的一些看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19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对“产销直接见面”的一些看法
周国祥
八月五日,本报以《产销直接见面,供需双方满意》为题,报道了四川宁江机床厂进行以销定产、产销结合的试点情况。这一消息刊出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有些同志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们认为是有益的。今天,先刊登周国祥同志的文章。——编者
今年八月五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头条地位,报道了四川宁江机床厂进行“以销定产、产销直接见面”的试点情况。对此,我想谈一些看法。
宁江机床厂的作法,没有很好体现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如果不以计划调节为主,九亿多人口的大国,几十万个生产建设单位就拧不成一股绳,会出现新的混乱。力量分散了,对四化建设不利,不能保证国家重点需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无从谈起。从宁江机床厂的试点情况来看,不但生产资料的分配和销售完全以企业为主,而且生产多少也可不受国家计划的限制。这是否意味着今后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可不搞全国统一的计划了?宁江机床厂这样搞,其他机床生产企业也都这样干;机床这样搞,别的产品也都这样干,其后果是可以想见的。尤其是生产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工作母机,全部实行自产自销,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我认为,对于这方面的改革,必须慎重稳妥,否则将给国民经济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当前,在机电产品的分配管理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革。但是,我认为,主要问题不是产销不见面,而是产销见面晚,“短线”产品上不去,“长线”产品积压。这些,不仅仅是分配体制造成的,还与国家生产建设计划订得晚或者多变有着直接关系。
报道中说,宁江机床厂试点的结果,生产单位由“吃不饱”到“吃不了”,需要单位由“分不到”到“拿得着”。对这一问题,也要作具体分析。造成“吃不饱”的原因有分配方面的问题,也有生产计划综合平衡的问题。分配方面,主要是对需要摸得不准,分配计划粗;生产方面,主要是“长”、“短”线产品的生产不平衡,短线产品上不去,供不应求,长线产品下得慢,造成积压。出现这些问题,除了分配订货在前,国家生产建设计划在后,分配与生产部门不能及时弄清需要等原因以外,还与“吃大锅饭”、不讲经济核算有关。
至于“吃不了”、“拿得着”,从局部看似乎有一定道理,因为用户的需要解决了,生产厂“吃饱了”。但是,从全局来看,就没有多少道理。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的原材料和生产能力是有限度的,缺乏必要的控制,会出现拉长生产建设战线等问题。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建设重点,主要的生产资料如果采取先来后到,谁遇着谁买,卖完为止的办法,国家计划内和重点建设等方面的需要就难以得到优先供应,保四化建设将是一句空话。
为了解决分配办法的缺陷和生产企业“吃不饱”的问题,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国家计划内的统配产品,经过全年订货会议未分配出去的剩余资源,分配部门根据不同情况,或予以收购,或不算分配指标在计划外分配。“吃不饱”的问题,以后可能还会有,因为“长”“短”线产品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分配部门需要克服分配体制、方法上的缺陷以外,生产单位如何适应需要的变化,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机床是国家统配产品之一。现行的体制是,生产计划由一机部编(分配部门参与);分配计划是在生产计划基础上,由物资总局编;然后,由生产部门和分配部门共同组织订货(预拨、全年)。需方根据分配指标报订货卡片,经过分配和生产部门平衡后签订供货合同。这里的问题是,生产企业在订货前不了解具体品种规格的需要,它的生产准备工作,大部分是根据历年的生产情况约摸搞的。当生产企业看到具体品种规格的需要卡片时,才发现自己的生产计划和需要不对路,但受到材料、配套、能源供应等限制,难以改变。所以,主要问题并非产销见不见面,而在于国家生产建设计划要订在分配订货之前,还要解决“吃大锅饭”等问题。
从生产资料来说,需要鞍钢的钢材和抚顺的煤炭,用户不能都到鞍钢和抚顺煤矿洽谈订货,而是由分配供应部门代订发货。上海市生产原材料、机电设备上万种,而且面对全国,如果用户都到上海同厂方直接见面,别的不说,光住宿问题就难以解决。从生活资料来说,大家更为熟悉。我们需要一件衣服或某种其它商品,只能和商店见面,不需要也不准许买衣服的人到生产衣服的工厂或纺织厂见面。因此,不论从经营管理角度上讲,还是从方便用户讲,就多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来说,产销直接见面是不可能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