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与淮河搏斗——记淮河铁桥永久修复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6-02
第3版()
专栏:

  与淮河搏斗
——记淮河铁桥永久修复工程
本报记者 吕光明
从蚌埠北行半公里,就是汹涌湍急的淮河和横跨河上的淮河铁桥。在津浦线上,这座桥仅次于济南北面洛口的黄河大铁桥。该桥全长五百七十四公尺,由九孔六二·八公尺的下承花梁组成。该桥修建于一九○九年,迄今已有四十余年的悠久历史。早在一九三八年春,日寇进犯中原时,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除将淮河、明光两铁桥炸毁外,更在中牟段决开黄河堤。黄河洪水大量入淮,淮河河床逐渐淤高。这便是淮河历年泛滥成灾的根由,也给现在淮河大桥永久修复工程造成巨大的困难。去年一月间,当我军解放蚌埠时,战犯白崇禧、刘汝明又将淮河铁桥再次炸毁。淮河铁桥的永久修复工程,在目前全国已动工的桥梁工程中,最为艰巨浩大,水下工程技术最为复杂。据苏联专家金果林克到现场勘察的结果,认为修建该桥的中心问题,是打捞钢梁与清理桥墩基础。桥梁工程队接受了苏联专家先进技术的指导,采用“下木沈箱、抛片石打道木垛”和“工字梁铁鞋顶桥”的方法,顺利地打捞起该桥第五孔、第三孔、第七孔及第六孔的半个花梁。
困难发生在打捞第四孔梁时,经潜水工人探摸的结果,发现紧靠该梁一公尺远的下游,躺着日寇第一次修复淮桥时捞起的一孔废钢梁。因此,河底坡度很大,河水深达十四公尺。不但无法下木沉箱,也无法投片石。打捞工作因而停顿数次。这时,工人们一齐开动了脑筋,决心克服这一个障碍工程进行的困难。监工员高玉福和起重工人们研究了许多次,根据力学原理,精密地分析配置了各部滑车的拉力,利用已修好的第三孔钢梁南端的力量,将该桥吊出水面。再在桥孔中间下木沉箱,打道木垛顶平。但在起吊过程中,又遭遇到二十余年来未曾有过的春季洪水,第四孔梁露出水面的部分,这时又被淹没,加以水势太猛,滑车很难拴系。工人们又发扬了集体智慧,创造出“浮标穿针”的科学方法。在急流中,用套好胶皮管的麻绳,拴上一块木板,再用一竹竿从上游将木块顶下去,利用水流的力量,把木块带过钢梁的上弦材,然后把牵引钢丝绳的麻绳松下去,木块便飘上水面。如此周而复始,慢慢地把滑车拴好了。但起吊时,以前拴好的滑车,因受洪水冲击,又发生了故障。工友王玉武、于东海、李继泉、许庆昌四人,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冬末的严寒急流中,连续下水十次,终于把脱出轮槽咬住轮沿的钢丝绳拨顺。第四孔花梁始被打捞上来。
第四孔花梁原被匪军炸毁一半,另一半完全是重新配制的单根钢材。监工员高玉福想出了“空中对梁”的办法,把桥两侧下弦干的一端和半个整体花梁拼对好;另一端系拴在第三孔梁头搭起的道木垛上。英勇的起重工人们,攀爬在距水面六、七丈高的直、斜材上,为新中国人民铁道忘我的工作着。经过十一天半的紧张奋斗,第四孔花梁的“空中拼对”工作,终于五月九日胜利完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