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中尼边境地区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21
第5版()
专栏:尼泊尔通讯

中尼边境地区见闻
新华社记者 郝章仁
中国尼泊尔边界联合检查工作人员,经过一年多的共同努力,不久前顺利地完成了对两国边界的第一次联合检查工作。最近,记者前往中尼边界地区进行采访,中尼两国人民友好相处,互相关心和友好合作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联检结友情
一九六一年,中尼两国本着相互尊重、友好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谈判,合情合理地解决了两国边界问题,签订了中尼边界条约,并在长达一千一百多公里的边界上完成了树立界桩的工作。最近一年多来,中尼两国边界联合检查人员不辞辛苦,互相关怀,战胜了气候和其他方面的困难,完成了两国边界的首次检查工作。至今,许多动人的友谊故事,还在两国边民中流传。去年十月中旬的一天,中尼边界联检第二小组的工作人员完成工作任务后,沿桑勤河走回驻地。由于下雪、路窄、道滑,尼方官员帕拉·潘迪不慎失足,从几十米高的岸上滑下去。就在这紧急的情况下,中国工作人员王言年及民兵连长普布顿珠,冒着生命危险,机智、迅速地跳到陡岸中间的一棵树杈上,用他们的身体,挡住了潘迪,然后一个推,一个拉,把潘迪救上了岸。上岸后,潘迪感动得落下眼泪。他用尼泊尔的传统礼节,拉着两人的手,按他们的额头,表示敬意和祝愿。他说:“感谢你们救了我的生命。”尼泊尔工作人员和边民对中国方面工作人员也十分爱护和关心。
心坎上的彩虹
最近,在中尼边界河东林藏布江上,兴建了第二条联结中尼两国的桥梁。这座桥座落在群山急流之间,造型优美,气势雄伟,远远望去,犹如一条彩带飘在山间。它的建成为两国边民增进贸易和两国人民扩大友好往来,创造了非常方便的条件。边民热情地称它为“架在边民心坎上的彩虹”。
大桥于今年六月初在群山峻岭的偏僻山区开工。中尼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早日把大桥建成,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展开了一场争时间抢速度的战斗。为了把长三米半、重六十公斤的大梁和重二百公斤的钢索背到工地,中尼两国工人和技术人员侧着身子在崎岖险恶的山路上行走,终于及时把建桥的物资运到工地。建桥过程中,他们还克服了缺少施工机械设备等困难,提前一个月把大桥建成了。
大桥交付使用后,桥两头中尼两国国旗迎风招展。每天清晨,前往中国探亲或经商的尼泊尔边民和商人,三五成群,用牲口驮着粮食、皮张、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笑逐颜开,从桥上走过。他们常常用手摸摸桥栏,再按一下自己的额头,表示对建桥者的敬意。
“喜马拉雅天接地,友情飞越高难计。”这是陈毅副总理一九六五年四月陪同周总理访问尼泊尔时写下的著名诗句。如今,这两句诗已成为中尼两国人民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睦邻关系的生动真实写照。
樟木口岸的“活菩萨”
樟木口岸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接壤的绿树葱茏的山坡上。它北通拉萨,向南穿过中尼边界友谊桥,可达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这个地方是中尼两国边民重要的传统贸易点。一九七二年,中国在樟木地区建了一所医院,经常给尼泊尔边民看病,受到尼泊尔边民的普遍称赞,他们亲切地称呼中国医生是好“门巴”,“樟木口岸的活菩萨”。
在依山建筑的拥有二层楼房的樟木医院治疗室内,记者采访了在这里工作了八年的罗启学医生。他翻着病人的花名册对记者说:“你瞧,一九七二年时,来这里看病的尼泊尔边民只有四百来人。而今年七月到九月间,就有两千一百多人来就医,每年来看病的人达五千多。”
一九七七年九月的一个深夜,三个尼泊尔边民从友谊桥那边背来一个十七岁的青年。这个青年名叫卡利。经检查,他患的是肠梗阻,下腹内已化脓,生命危在旦夕。樟木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立刻进行了会诊,决定连夜抢救。当时正赶上停电,他们就用手电照明,为病人动了三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从死亡线上把病人救了过来。小卡利在医院住了一个来月,完全恢复健康后,才回家。过了几天,小卡利背着一筐香蕉,提着一袋花生,和他妈妈一起来看望医生。卡利的妈妈噙着眼泪对中国医生说:“是你们救了我孩子的性命。你们就是樟木口岸的活菩萨啊!”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