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上海经济学家们座谈讨论认为 弄清生产目的牵住调整经济的“牛鼻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22
第1版()
专栏:

上海经济学家们座谈讨论认为
弄清生产目的牵住调整经济的“牛鼻子”
据新华社上海十一月二十一日电 上海经济学家们认为,弄清楚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牵住了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当前,广泛开展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月刊》编辑部等单位于十一月六日、七日先后召开两次座谈会,讨论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问题,共有一百多名经济学家和经济部门的干部参加。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夏光华说,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本来是很清楚的。但过去许多年来,特别是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这个问题被搞得很乱。从国民经济计划制订的情况来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了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衣、食、住、行提高到什么程度,都有具体指标。可是以后制订的历次五年计划,有关提高人民生活的指标就不具体了。后来以钢为纲,形成以钢为中心的经济结构,对人民的生活就考虑得更少了。生产管理中的类似问题也不少,比如对市场需要考虑得少,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等。人民需要的产品供不应求,而生产出来的有限产品,有些又因为货不对路而大量积压。回顾我们的经济工作,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固然是使国民经济一度到了崩溃边缘的重要原因,但在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左”的思想,也是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复旦大学经济系副主任蒋家俊说,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与社会主义生产直接联系起来,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基本特征。简单地说,人民的需要包括劳动者的个人需要与国家、集体的需要两个方面。在劳动者个人需要中,既包括维持生存和延续后代的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也包括为全面发展体力和智力以及享受科学、文化、艺术成果的需要。人民群众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劳动积极性进一步高涨,又促进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向前发展。不然就会象斯大林指出的那样,“跟满足社会需要脱节的生产是会衰退和灭亡的”。
座谈会上许多同志认为,为了搞好当前国民经济的调整,更加迫切需要弄清楚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性。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沈峻坡、胡应荣说,过去有些同志一谈搞社会主义建设,就以为重工业占的比例越大越好,生产指标越高越好,忽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当前调整中碰到的许多问题,大多与此有关,其根本原因是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明确。因此,我们做经济工作的干部,都应当考虑和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性。牵住了这个“牛鼻子”,对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比例,才能安排得当;哪些项目该上,哪些项目必须坚决下,才能有明确的标准。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漆琪生说,怎样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只有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必须正确地和合理地增大积累比例,发展社会生产力。积累过多,固然会降低消费,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需要;但消费过大,又将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甚至影响简单再生产的维持。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黄逸峰提出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问题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