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救鱼要紧 谈谈近海捕捞的高指标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23
第2版()
专栏:本报记者述评

救鱼要紧
谈谈近海捕捞的高指标问题
在渔业生产方面,近年来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统计表上的产量年年增加,而市场上的鱼货供应却不见改善,这是什么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盲目追求近海捕捞高指标,不讲资源保护,不讲水产品质量,则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拿一九七八年来说,全国水产品实际总产量是四百六十多万吨,海鱼和其他海产品占四分之三以上,可惜,除贝类、藻类外,幼鱼和低质鱼约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每年要拉好多到农田里作肥料。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捕鱼自然是为了吃鱼,不然捕它作甚?!这本来是很浅显易懂的道理,但是一联系到实际事,有些同志往往就不这样做了。他们不问资源情况,不问水产品的质量,不问群众是否欢迎,以为生产指标越高越好,自觉不自觉地陷于“为生产而生产”,于是乎年复一年,任凭滥鱼充数。
水产资源是有生命的、可以更新的,它有自己生长、繁殖的规律。只有资源保护得好,捕捞适度、合理,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酷渔滥捕,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水产资源就要衰退以至枯竭。一九七四年就因为过度捕捞了在东海越冬的大黄鱼群,虽然当年高产,第二年产量却下降了一半,以后几年更难捕到。这些年,经济鱼类衰退,已成为近海渔业生产的严重问题。许多水产科学家和水产工作者说,近几年来,不少地方盲目追求近海捕捞的高指标,渔船越增越多,马力越来越大,网眼越来越小,鱼的质量越来越低,而且越捕越少。以往捕捞经济鱼类比重一般占百分之四、五十,现在下降到百分之二、三十,甚至低到百分之十几。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捕捞过度,资源破坏,单产减少,质量下降,市场供应紧张;市场一紧,又继续造船、添网,加大捕捞强度,资源进一步破坏,质量、单产继续下降,市场供应仍然得不到改善。这种恶性循环若不下决心打破,把近海捕捞指标实事求是地调下来,近海渔业资源就有面临枯竭的危险。
有人对调低指标接受不了,认为指标低了不光彩。要知道,对近海捕捞指标的调整和其他战线的调整一样,并不是消极的,而完全是积极的,是为了少打或不打幼鱼、小杂鱼,多打大鱼、好鱼。捕捞能力一定不能超过水产资源的再生能力,否则就要吃苦头。而这种苦头,我们已经吃到了。一位老水产局长对记者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一句话,叫做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瞎指挥,高指标,只能把生产搞糟!”再说,就渔业生产的全局来讲,调整也是有下有上,近海捕捞指标调下来,海水、淡水养殖生产则要大力调上去,外海捕捞则要尽快打出去,保鲜加工工作也要赶紧跟上来,所以,没有什么光彩不光彩的问题。
有人担心调下捕捞指标,市场供应会更紧张。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没有必要。我们要调整、压缩的是不利于资源保护和对市场供应没有好处的虚数,留下的是实数。一些渔业调整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正在力争海鱼下来,淡水鱼上去,幼鱼不捕,好鱼增加,吃鱼不减或有所增加。只要我们坚持合理调整,就能解决吃鱼问题。相反,不注意调整,竭泽而渔,就会没有鱼吃了。
调整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也要扎扎实实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集体渔业,一定要安排好渔民的生产和生活,不能简单从事,搞一刀切。只要我们把工作做好,鱼,这个目前副食品中的“短线”,是可以逐步拉长的,市场上缺鱼、餐桌上没鱼吃的局面一定可以改变过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