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要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24
第2版()
专栏:

为什么要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
李平
最近,北京的部分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正在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召开了三次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讨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研究》编辑部联合举行座谈会,讨论了社会主义经济目标问题。国务院财经委员会调查组理论与方法组全体会议,重点讨论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首都的一些报刊也陆续发表了有关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文章。可以预料,这个问题将广泛深入地讨论下去,对我国经济生活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影响。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在经济战线引起这样大的重视,不是偶然的,是与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密切相关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集中三年的时间,对比例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半年多以来,各个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总的说来,还进展不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弄清楚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或者不能真正承认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因而对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严重状况估计不足,对于调整国民经济的迫切性认识不够,在思想认识上不统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最主要的就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对于这个问题,列宁讲得更明确些。他强调,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的目的应当是,“不仅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且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对普列汉诺夫第二个纲领草案的意见》,《列宁全集》第6卷第37页)。斯大林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并对这个规律作了表述。他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是说得明确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对于这个问题并不都是搞得很清楚的。在苏联,雅罗申柯就不同意斯大林的表述。他认为,斯大林的表述“不是从生产占首要地位出发,而是从消费占首要地位出发的”。他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应当表述为,“社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生产不断增长和日益完善”。也就是说,生产是目的本身。为此,斯大林对雅罗申柯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主要讲了三点:(一)这里的问题不是消费占首要地位,而是社会主义生产服从于它的主要目的——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二)雅罗申柯把生产从手段变成了目的,弄成生产增长是为了生产增长,生产是目的本身,而人及其需要却被取消了。(三)为生产而生产,跟满足需要脱节的生产是会衰亡的。
斯大林对雅罗申柯为生产而生产观点的批评,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正确估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提高调整国民经济的自觉性,明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方向,很有启发。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出发,就会深深感到:我国农业的发展是很不理想的。农业的增长不仅不能满足工业增长的需要,而且由于农业人口的增长,八亿农民的生活很少改善,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国轻纺工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许多主要轻纺工业产品数量不够,品种不多,质量不高。今年以来,由于主要农副产品提高收购价格,一部分职工将提高工资,消费品可供量与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的差距很大,明年后年还会继续扩大,矛盾是相当尖锐的。这些年来,基本建设规模过大,特别是重工业的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据一九七八年底普查,全国在建项目六万多个,远远超过国家财力、物力、人力的可能。一九七九年基本建设战线并未有效地缩短,甚至有拉长之势。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挤了简单再生产,挤了农业、轻纺工业,挤了人民生活。长期以来,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积累率过高,对生活欠账太多。相当长的时期,农民收入增加不大,职工工资水平很少提高,实际工资有所下降,人民生活没有多大改善。如果我们弄清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运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观点看问题,就会痛感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确实严重,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非常迫切,非把这件事情抓紧抓好不可。反之,如果我们对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明确,甚至把生产当成目的本身,人及其需要就会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就会看不到农业、轻纺工业的长期落后,就会感觉不到工人、农民及知识分子的生活很苦,就会认为基本建设规模并不大,这些年积累率并不高,也就不可能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严重现象有足够的估计,就会对调整国民经济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许多同志之所以觉得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之所以主张广泛深入地开展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就是期望通过弄清这个问题,使我们的同志的思想一致起来,同心协力把调整工作搞好。
国民经济必须调整,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各部门都说要调整,但几乎又都认为自己这个部门是短线。大家都说是短线,怎么可能调整呢?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短线,什么是长线,而要把这个问题弄明白,就有赖于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弄明白。因为孰长、孰短,有个按什么来要求的问题。如果把增长速度的要求定得很高,各个部门都会觉得离这个要求相距很远,都会认为自己这个部门是短线。如果把增长速度的要求定得符合实际,拿这个要求去衡量各个部门的发展,有些部门就不是短线而是长线了。从经济结构这个角度看,用重轻农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去衡量,本来是长线的部门也不觉得长,相反还会觉得短;用农轻重的合理的经济结构去衡量,那些本属长线的部门就难以说其短了。弄清楚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从不断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出发,就会实事求是地去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就会努力寻求合理的经济结构。在这个大前提下,什么是长线,什么是短线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然,解决长线、短线的问题,还有技术政策、消费政策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政策的正确制定,也不能忘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我们这次调整,不仅是要自觉调整比例关系,使农轻重和工业各部门能够比较协调地向前发展,使积累和消费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而且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些问题,就是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这里,有经济管理体制的问题,有计划工作方法的问题,有经济民主的问题,但是从指导思想上说,有一个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问题。为什么我国的农业长期不能适应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为什么我国的轻纺工业长期发展缓慢,消费品供应不充分?为什么我们讲了二十年的农轻重,而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却长时期是重轻农?为什么积累与消费比例长期失调,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为什么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不算慢,而人民生活的改善却十分慢?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长期存在而得不到解决?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有没有一种思想、一个理论在起作用,或者说是不是有些同志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运用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如果能够把这个思想、理论找出来,就会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和产生的原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就会有一个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去解决国民经济调整中的一系列问题。结合我国经济生活的实际,重读斯大林对雅罗申柯的批评,我们找到了那个错误的思想,就是为生产而生产的观点;我们也找到了那个正确的指导原则,就是生产是手段,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是目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尽管我们用了很大的力气,解决了目前存在的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但在搞好了这次调整之后,如果继续用为生产而生产的观点去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若干年之后,又会发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又要集中几年的时间搞一次大的调整,如此周而复始,形成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我国六十年代前期,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但是在十年之后,又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就与我们没有真正搞清楚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因而不能有效地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在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方法上发生偏差有关。这个事实说明,对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问题来一次大讨论,是何等的重要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