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南桐北移绿树成荫——涿县县委书记周效敬带领群众造林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25
第2版()
专栏:

南桐北移绿树成荫
——涿县县委书记周效敬带领群众造林的事迹
一到河北省涿县,就好象进了泡桐的世界:无论是路旁、渠边、田间,还是村庄周围、社员的庭院里,到处可以看到长势喜人的泡桐树。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底,组织上根据工作需要,把周效敬从河南省睢县调到遭受“四人帮”严重破坏的涿县主持工作。涿县给他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树太少。县委的同志告诉他:前几年这里搞“穷过渡”,几天工夫各生产队的树几乎被砍光了。社员房前屋后的树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很短的时间内,全县损失了三百多万棵树。不少地方自然生态被破坏,风沙又重新为害,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听了这番话,周效敬的心情很不平静,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共产党员只能为人民造福,决不能给人民造孽。”他和县委的同志商量,立即重申党的林业政策,刹住乱砍滥伐树木的歪风。
周效敬初到涿县,工作相当紧张,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一次,他在县委的院子里散步,发现四棵五年生的泡桐树,已长到九米多高,碗口粗。这使他想起当年在睢县学习焦裕禄,栽植泡桐,与风沙搏斗的往事。文化大革命前,周效敬以焦裕禄为榜样,在睢县的九十万亩土地上搞了七十万亩粮桐间作,锁住了风沙,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全县粮食平均单产由原来的三百来斤增长到五百多斤。每年还为国家提供七八千立方木材,从而摘掉了生产落后的帽子。睢县能植泡桐,涿县行不行呢?于是,周效敬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上,把泡桐这一优质、速生、丰产的“摇钱树”推荐给大家。他一边和常委们制订改变涿县落后面貌、实现林茂粮丰的远景规划,一边建议县委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县委发展泡桐的设想一传开,干部群众中议论纷纷,有人高兴,也有不少人担心“南桐北植,气候不同长不好”。周效敬带着群众的各种意见,同县委其他同志和县农林、水利部门的技术干部下去调查。他们仔细翻阅、研究了涿县的土壤和气象资料,找有经验的老农开座谈会。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确认涿县除稻田和部分低洼易涝地区外,其余地方的土壤、气候条件都适合泡桐生长。周效敬和县委的同志们把调查结果告诉群众,并广泛宣传“四旁”植桐和粮桐间作对调节气候、战胜自然灾害、支援外贸出口和增加社员收入的重要意义。县委还邀来中国林科院的专家讲泡桐的栽培技术,请河南睢县的同志介绍粮桐间作,林茂粮丰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县委作出了“大搞粮桐间作,实现农田林网化”的决定。
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春天,从河南睢县运来的三百万棵桐根在涿县八个公社进行试点栽植。当周效敬听说南皋店公社和南皋店大队的社员根本没见过泡桐,更不知道怎么栽法时,他当天就赶到那里,一边干,一边讲解。秋天到了,一棵棵茁壮的泡桐苗出圃了。这一年,这个大队“四旁”植树发展到五万棵,二千多亩耕地全部实现粮桐间作。平均每人植树一百棵。
去年春天,县里在南皋店开了个绿化现场会。会后,各社队学南皋店的办法,育苗七千四百亩。今年春天,全县的“四旁”植树发展到一百一十多万棵,粮桐间作的面积发展到二十四万亩。
周效敬常说:“栽植是基础,管护是关键”。他凭着多年的经验,一开始就重视护林组织的建设。他帮助南马公社黄屯大队总结“六定一奖惩”的岗位责任制,建议在全县推广。各社队纷纷修订、完善了造林护林规章制度,爱林护林在全县蔚然成风。
三年来,周效敬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带领全县人民大胆实践,使泡桐渡过黄河,在涿县安家落户了。目前,涿县的“四旁”植树已发展到二千九百多万棵。全县平均每人植桐达七十六棵。农田林网面积达到五十七万亩,有效地改善了生产条件。
新华社记者 赵德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