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面积和产量不会绝对成正比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28
第3版()
专栏:

面积和产量不会绝对成正比例
中共广东省揭阳县委书记 邢建坤
看了《尊重社队的种植自主权》和《要亩数还是要产量》的文章后,感受颇深,想就此谈点意见。
我县是潮汕平原主要产粮县之一。这里人多地少,平均每人不到五分水田。长期以来,我们总以为产量是由面积决定的,只有全力抓住粮食种植面积,卡住其他作物的面积,才能多出粮食。因此,从县到社都把力量集中用在扩大粮田面积上。一方面靠山的开山,靠海的围海,没山没海的填溪堵港造田;一方面拚命挤其他作物,提出“二黄”(黄麻、黄豆)不准主种,花生面积严格控制。沿河靠海的地都、炮台、渔湖等公社,还把近千亩席用水草地围垦为稻田了。这样做能达到大量增产粮食的目的吗?答案是不行的。由于盲目开荒造地,不但地不能尽其利,而且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影响了现有耕地的投工投本,同时不尊重生产队的种植自主权,侵犯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所以,面积扩大了一点,总产增加却不多,近几年反而减少了。一九七五年全县粮食面积比一九七四年增加五万亩,总产减少四万多担;一九七六年又减产十三万多担。
当然,减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极左路线的干扰,有自然灾害的侵袭;但是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是个关键。我们从渔湖公社的调查中,可以看清这个问题。这个公社过去拚命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把花生、黄麻、大豆等经济作物以及传统的荸荠、生柑、香蕉等作物,都压缩到最小限度。最高年份的水稻种植面积占九成以上,传统的织席业大多数被迫停产,每年仅此一项就减少收入三十万元,堵塞了发展生产的财源。在粮食生产中又偏重水稻,压缩番薯,使畜牧业(主要是养猪)缺少饲料,一九七六年生猪饲养量比一九六六年下降百分之三十五,堵塞了发展生产的肥源。加之用地不养地,地力逐渐减弱,产量无法提高。结果,粮食产量下降,社员收入减少,集体负债增加。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批极左,肃流毒,拨乱反正,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调整种植布局:减少水稻面积,增加花生、大豆、黄麻等经济作物面积,使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从原来的百分之八十六比十四调整为百分之八十一比十九。这样,群众乐意了,积极性起来了,更加注意科学种田了,水稻单产上升,总产增长,番薯和其他经济作物都得到发展。一九七八年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二万一千亩,总产却增加六十一万五千多担。今年早造水稻种植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一万二千八百多亩,总产增加四十二万四千多担,增长百分之十三点八。
事实说明,面积和产量不是绝对成正比例的,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就会成反比例。我们揭阳五十万亩水田,一造单产在八百斤以下的还占多数,有些田片还在四、五百斤左右。如果这部分田的产量都赶上来,增产的幅度就相当可观。所以,努力提高单产是一条出路。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合理的生产布局,切实尊重生产队的种植自主权,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今年,我们部署国家计划时,着重下达产量指标,不限种植亩数;对于作物品种,既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又不强求一律,用示范的方法,让群众去鉴别、去选择,把指挥权和自主权统一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