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同志,何久自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1-28
第6版()
专栏:

同志,何久自苦?
李昂
明代刘元卿的《应谐录》里,记有这样一个故事:“有盲子过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边看边想,觉得现实生活中仍有这种
“盲子”的身影晃动。
《应谐录》里的盲子,自己把自己吓成那个样子,又“自苦”了那样久,看来很可笑,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脑子里有了一套一般的概念:桥下是溪,溪中有水,水可淹死人,即所谓“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至于桥并不高,溪里并没有水,一放手脚下就是实地等等这些具体情况,他是看不见的。虽然有人把情况告诉了他,但由于他并没有亲眼去看,说的又同他脑子里原有的那一套不合,一时也就很难完全相信。所以,只有等他失手落地以后,他才放了心,连自己也觉得有些好笑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使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思想僵化是同他的“盲”和“脚不着地”有很大关系的。
在我们队伍里,目前不是也还有这么一种盲人吗?他们闭着眼睛在“左”的路上走惯了,脑子里也有了一套固定的概念,认为只有这条路才是可行的,不走这样的路就是“右”,而“右”是万丈深渊、“死”路一条。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纠正
“左”的错误的时候,他们便觉得脚下一闪,好象在桥上“失坠”一般,产生了“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的恐怖,也就“握楯长号”起来。他们握的所谓“楯”,只不过是原来那一套
“左”的老框框,或一些脱离了实际的“本本”、“条条”。他“号”的无非是什么“偏了”、“右了”、“快淹死了”等等。有人告诉他,党的方针的贯彻,使人们解放了思想,纠正了错误,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空前地调动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终于能使我们脚踏实地的朝前迈进了。他却闭眼不看,也仍然不信,还以为这是他的“坚定性”:“你有千言万语,我有一定之规。”他要等着自己的脚落到地上时才放心。这一切不是同桥上的那位盲子很相似吗?
我们的盲子吃亏就吃在身子吊在半空里,上不着天,下不沾地。正如群众讽刺的:“这号人离实地三尺,咱和他不贴心!”所谓“离实地”,既是指他们脱离了群众的实践活动,也是指他们背离了实事求是这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离开了这个“实地”,也就离开了真理,离开了人民。奉劝这样的同志快些到人民群众中去,补补真理标准讨论这一课,放心落下地来。否则,一个劲地吊在半空里“长号”,只能越吊越心虚,越号越不敢沾地。再“号”下去,小心连自己的党性和对事业的信心、责任感,都“号”光了。同志,又何久自苦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