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阅读
  • 0回复

把农村经济搞活——安徽省固镇县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1
第2版()
专栏:

把农村经济搞活
——安徽省固镇县见闻
秋收季节,我们访问了向来以“穷”闻名的安徽省淮北平原上的固镇县,看到了一片新景象:
在杨庙公社粮站,一个叫孟庆仁的老汉乐哈哈地对我们说:
“解放三十年,哪一年的日子也没今年好过。”
我们问:“今年怎么个好法呢?”老汉从口袋里掏出两张出售超产芝麻、花生的取款单,一张二百三十三元,另一张六十八元。他说:“集体分的粮、油、钱都比往年多,我个人还养有一头肉牛,四口肥猪,一群鸡鸭。照这么干下去,明年我就要‘冒尖’了!”
农业上得快,商业部门显得跟不上了,县百货公司的二百辆脚踏车,一个月内销售一空。化肥更成了热门货,供不应求。几乎每到一地都听到社员在打听,哪儿能买到盖房用的砖瓦竹木?
看到这充满生机的景象,一些长期在固镇县工作的干部感慨地说,批了极左,落实了政策,真象砸开了手铐脚镣,觉得一切都活了。
固镇全县一百二十万亩耕地,四分之三是低洼湖田,易旱易涝,土壤瘠薄,历史上就是个老灾区。为了改变穷困面貌,从一九六五年建县以来,县委带领四十万人民大兴水利,但一直没有摆脱穷困境地。
今年,固镇县委学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农村工作的有关文件,联系本县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讨论,深切地感到不从只抓粮不抓钱的局面中解放出来,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病体”就无法恢复健康,固镇就永远翻不了身。于是县委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千方百计地下大力气增加收入。同时,又深入基层,从群众的实践中去寻找增加收入、改变穷困落后面貌的好路子。
浍河北岸的刘集公社,一九七○年以前,单打一种粮食,结果多年来有百分之七十的生产队没有现金分配。从一九七一年起,他们种植花生,逐步达到每人半亩,有了花生就有了钱,一九七七年的总收入比一九七○年增长了二点八倍。七年间给国家提供了二百一十七万五千多斤商品油。沱河南岸的宋店公社张巷大队,去年带头打破淮北不能种油菜的旧传统,利用冬闲地种了一千三百八十亩油菜,收获油菜籽十二万六千斤,增加收入六万多元,买了一台中型拖拉机,七部手扶拖拉机和一些化肥,结果油料、小麦双丰收。
刘集等地的经验,广大群众的呼声,开阔了县委领导的思想。他们及时提出:“固镇要想富,‘三油’(花生、油菜、芝麻)迈大步。粮油夺高产,狠抓林渔牧。坚持干到底,实现穷变富。”
这个口号一下子喊到了全县人民的心上,干部、社员齐声说:“干了二十多年,找对了一条路!”各社队纷纷因地制宜,各显其能,一举打破了搞农业单打一抓粮食、搞经济作物单打一抓烟叶、搞畜牧业单打一抓养猪的局面。花生、油菜、芝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二十万亩。只此一项,全县农民平均就可以从集体多得二十元收入。许多队还从无到有,养了菜牛、菜羊、蜜蜂、鱼蟹。今年秋天,鳜鱼、大螃蟹已经应市。在大抓集体多种经营的同时,县委又满腔热情地支持扶植社员家庭副业,鼓励社员养禽养畜。
有了钱,大多数生产队就从过去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有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一些过去连老牛都买不起的大队、生产队,今年第一次响起了拖拉机“嘟嘟”的欢叫声。不少从未尝过化肥味道的“卫生田”,也第一次施上了化肥。现在各个社队还向供销社预交了五百万元化肥款,等待买更多的化肥。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今年夏季,全县六十五万亩小麦夺得了历史上最喜人的丰收,总产量比去年增长了七成多。夏季征购任务一千八百万斤,实际完成了二千七百四十一万斤,社员平均每人分口粮小麦二百斤,另外还存了一千二百多万斤储备粮。高粱、玉米、甘薯等秋粮虽然遇到二十多天连绵阴雨和伏旱,也获得了丰收。
新华社记者 张万舒 傅上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