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记者的苦恼——采访阳城县违法招工引来的麻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1
第3版()
专栏:

记者的苦恼
——采访阳城县违法招工引来的麻烦
今年一月初,阳城县干部和群众给我们来信,揭发县委在招工工作中的问题:去年秋天,晋东南地区计委通知阳城县为集体所有制单位招收七十三个新工人,对象是符合条件的中学毕业生和临时工;不得招用农村劳动力。县计委也规定,招工年龄限制在十七至二十五岁。当时,全县有符合条件的知识青年九十多人,符合条件的临时工有不少。可是,阳城县没有从这些人中招收一个,七十三个新工人全部从农村招了。
招工前,县委书记赵振宏把分管招工的计委副主任赵克温找去,吩咐他“要照顾县社领导干部的子女”。这样一来,七十三个新工人中,就有二十九个是科局以上干部的子女,其余也多半是他们的亲属。赵振宏一个人就要了九个名额。自我标榜为“没有收过一盒烟、一瓶酒”的赵克温,招工那些天,家里象赶会一样。这些“照顾”对象中,有十六岁的小孩,还有生过几个孩子、年近半百的大婶子。
招工结束后,县里才通知这批新工人全部到磷肥厂。这个厂大部分工人在井下作业。招工通知单上写的是井下工,来的却有四十二个女工。这批新工人一来,厂里小汽车、自行车来往不绝,电话响个不停:“我儿子身体单薄,不能下井。”“×主任的女儿要安排个轻松工作。”原来由一部分一九七六年进厂的临时工担任井下工,他们绝大多数是男青年,熟悉业务,能吃苦。可是县里为了安排这批新工人,把他们全部打发走了。厂里领导干部纳闷:为什么招的井下工,却不下井?
厂领导想退回这批人,却没有胆量;给新工人安排轻闲工作吧,井上又没有那么大的容量。他们硬着头皮让十几个工人下井。可是人家三天两头不上班,四出活动找门路。结果,第一线劳力太少,生产瘫痪,使这个连续六年没有亏损的工厂,今年一至八月份亏损二万八千元。县委却一再批评这个厂“生产搞得不好,要尽快扭亏增盈”。厂领导干部气愤地对记者说:“我们有三头六臂,也难搞好这个企业!”
我们调查了这个问题,向县委常委作了汇报。我们说,只给县委汇报,不写内参,不公开报道,等县委纠正以后,从正面搞个报道。在场的八个常委都承认这次招工违反了政策,应该纠正。
今年三月,县革委会郭主任、李副主任和县委组织部长代表县委向我们说明:县委开过几次会,决定全部退回新招人员,然后按政策重新招工。还把县委的决议给了我们一份。
好几个月后,一天,我在太原街上碰见一个在省某医院工作的老同学。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胆子不小啊!听说你搅得阳城县委没法工作。咋回事呀?”我怔住了。老同学说明了真情:今年夏天,阳城县委书记赵振宏的爱人到这个医院看病,对人讲:阳城县原来形势很好,自从去年腊月去了两个记者,搅得全县不安宁,书记也无法工作了!隔了没几天,我们又收到一封群众来信,说:“原来我们以为你还能主持正义。看来人家用苹果和香烟把你的嘴堵住了。过去我们只知道官官相护,现在才知道还有个记者护官,官喂记者。”
为了弄清真相,九月中旬,我们第三次到阳城。
原来,我们第二次离开阳城后,省地劳资部门一次一次打电话,指示县里按政策规定迅速处理。县委主要负责人拖着不处理。他们是“自己不干净,怎么好去管别人”。有的同志主动要求退回自己的子女,某些领导人不仅不支持,反而说:“你带了头,我们咋办?”上级要求严肃处理主管人和受贿的人,县委不闻不问,只退了不够十七岁和超过二十五岁的十个工人。
群众议论很多。有的说:退工只按招工表上填的年龄算。其实,有些招工表上填的就不实。还是说真话的吃亏,说假话的沾光。有的说:一些干部搞特权,上边只说一句“下不为例”,就承认既成事实。其实他们是得寸进尺,一犯再犯。对这号人开绿灯,不正之风何时才能刹住!
记者在阳城处境难堪极了。前两次去,反映情况的人很多,这次很少有人找了。有的人拉住我的手说:“我们这里传说你犯了错误,在报社写检查,再不来了,是真的吗?”也有一些熟识的同志见了,半开玩笑半挖苦地说:“你是给县委总结经验来了吧?写吧,写得美美的,只要让县委某些人高兴就行了。如果有糖果香烟,让咱尝尝行不行?”
我们相信县委。谁知等了十个月,正面文章没做成,意见引来一大堆。真象耗子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前些时,《人民日报》报道《唐知县审诰命》公演的消息时,标题是:“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看来,记者要不就随波逐流,要不只好回家卖红薯了!
《山西日报》记者 王宪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