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裴文中和“北京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2
第3版()
专栏:

裴文中和“北京人”
本报记者 柏生
今年十二月二日,是轰动世界的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五十周年的日子。
不久前,在北京东城南锣鼓巷一座普通小小的院落里,我访问了这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
白发苍苍的裴老,今年已七十五岁了。前几天,他刚从贵阳考古回来,又兴致勃勃地故地重游,来到周口店访古。面对着龙骨山,这个五十万年前我们的远祖“北京人”的故居,追寻着第一个头盖骨化石出土的旧迹,老教授心中有多少感慨啊!这座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的宝库,并不是被人们轻巧地打开的,它饱含着老一代考古学者的多少心血啊!
五十年前,裴文中还是个二十五岁的青年。刚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不久,这个穷学生一时没有找到工作。后来,他给当时地质调查所负责人翁文灏写信,才在北京郊区周口店发掘队里补了个名额。
他是一九二八年春天——四月一日,来到周口店参加考古发掘工作的。他走遍了龙骨山的每一个洞穴。当时发掘工作碰到了坚硬的石层,许多人认为龙骨山的发掘工作已经到了尾声,这一层坚硬的石层就是原来“北京人”居住的山洞的洞底,下边不会再有什么“北京人”的化石了。因此,到了一九二九年,一些考古学者就相继离开了。瑞典派来的步林博士离开周口店到中国西北去考察,杨钟健教授到山西、陕西省去寻找远古人类的遗址。年青的裴文中便挑起了领导周口店“北京人”发掘工作的担子。
经过艰难的发掘工作,开完了这层最坚硬的石层之后,下边露出了较软的土石层,里边龙骨还很多,很丰富。据裴文中当时查看,认为“北京人”居住的范围还很大,还值得发掘队工作几年。于是,裴文中决定继续发掘下去。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日,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那天,北京天气很冷,头天刚下过一场雪。午后四点钟,天色渐渐暗下来,他们在一个很深的山洞里,借着蜡烛和手电的光亮,紧张地挖掘着。突然,泥土中露出一小块坚硬的东西,形状很特别。裴文中仔细察看后,断定是一个人头。他和工人都高兴得跳了起来。这是一个很完整的头骨,露出了一块,其余部分尚埋藏在坚硬的土层中。裴文中怕夜间在野外放着不安全,便和工人一起继续挖掘,直到把这个科学之宝“北京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挖出来。它为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科学依据。
裴文中在“北京人”的发现之后,又继续从洞的底部发现和确认了中国猿人制造和使用过的大量石器和用火的痕迹。
几十年来,裴文中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中发表了八十多篇论文,如:《中国猿人史要》、《周口店洞穴层位采掘记》、《中国石器时代》等,他还主持了大量的发掘工作。最近,他在中年研究人员盖培的协助下,又写出了《从古文化及古生物上看中日的古交通》,受到国内外考古学界的重视,日本考古学者给予很高的评价。
他自幼家境贫穷,从河北滦县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白天刻苦学习,课下就写稿或到中学教书、当校对来维持生活,过着一个典型的半工半读的穷大学生的生活。鲁迅先生在谈到“乡土文学”时,曾赞扬裴文中当时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小说《戎马声中》,感情真挚,文笔朴素,别有信手写来,不事雕琢的好处。
裴文中非常珍惜时间,在周口店工作时,在杨钟健教授的指导下,经常抓紧业余时间自修补课,攻读专业书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我国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了。一九三七年,他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被聘请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一九五六年荣任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
裴文中仍不服老。他表示要继续攀登古生物学、古人类学的高峰,在四个现代化的进军中贡献自己有生之年。今年一年,他不辞劳苦到西安、洛阳、苏州、石家庄、郑州、大同和贵阳等许多地方参加考古工作的研究和考察。目前,他正在对历年发现的“北京人”的大批石器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附图片)
裴文中教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