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也谈“产销直接见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3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也谈“产销直接见面”
邓仲文
四川宁江机床厂搞“产销直接见面”的试点情况在报上发表以后,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可是,周国祥同志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宁江机床厂的作法“没有体现以计划调节为主”的原则,“是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原则相违背的”。“如果别的企业也都这样干,会出现新的混乱。”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今年以来,一些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以后,直接沟通了产需双方,为产品开拓了新的市场,把生产搞活了,使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这说明我们的计划调节一旦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就表现出它的生命力来。但是,有些同志口头上也抽象地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而一遇到某个试点真正发挥出一点市场调节的作用,竟把“活”视为“乱”。似乎打破了一些原来计划分配的条条框框,就是“越了轨”;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就说“过了头”。现在的问题究竟是市场调节过了头呢?还是计划、物资管理体制依然统得很死呢?实际情况恐怕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提出“产销直接见面”,是针对现行物资管理体制使产需双方脱节而言的。需方每年申请订货,要向主管部门逐级上报,有的企业同订货会议隔着四、五道关口,订货工作往往由省、市主管部门包办。根据订货会议分配的指标,需方报送订货卡片,经过分配和生产部门平衡后再签订供货合同。人们形容这样的订货方法,好比“媒婆说媳妇”,男女双方还未见过面,互不了解,只要媒婆说好了,就要订婚,订了婚再谈恋爱。这种封建包办婚姻,如果偶然看到哪一个敢于“自找对象”,进行“自由恋爱”,就被认为是“超越了常规”,“不合法”。上述订货办法,往往使不少用户订不到货或留有缺口,而另一方面又使企业“吃不饱”,原因就在于产需脱节。宁江机床厂等四个专业厂生产的纵切自动车床,去年只分到五百一十台生产指标,由于“吃不饱”,被迫相继停产,现在只剩下一个半厂勉强维持生产。而许多用户由于订不到货,只好自制了四百五十台。由于用户不是专业厂,自制成本高,质量差。此外,这种机床每年进口五百台左右,价格比国产高五倍多。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不能不促使企业寻找产销直接见面的途径,为生产发展开辟渠道。
现行的使产销不能直接见面的物资管理体制,是沿用战争年代供给制度建立起来的。这种自上而下、统一集中的配给制度,在建国初期是必要的,对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物资品种成千上万,生产和需要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物资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硬要把全部物资都纳入计划管理,全部包罗起来,势必管得很死而又纰漏百出。列宁曾经指出:“最大的危险就是把国家经济计划问题官僚主义化。现在对我们来说,完整的、无所不包的、真正的计划=‘官僚主义的空想’。不要追求这种空想。”这种空想造成办事效率低、速度慢、浪费大,机构林立、层次繁杂、门户森严、臃肿迟钝,互相扯皮。弄成一边盲目生产,大量积压;一边物资缺乏,供应紧张,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的经济是商品经济,不是“产品”经济。有些同志抽象地承认商品经济,实际上行的是“产品”经济。他们在物资流通领域里,坚持只能直接进行产品分配,不能进行商品交换;只能由“计划”去规定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不能通过市场让产需双方直接见面去实现商品的作用。这种“产品”经济,是小生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战争时期由于物资困难而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经济的反映。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社会主义经济比较繁荣兴旺,发展较快的时候,都是我们比较能够正确对待商品经济的时候。而企图强行限制或取消商品经济,就势必使社会主义经济遭受挫折、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混乱和动荡。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把计划经济理解为包罗万象的中央集中计划分配制度,是“产品”经济的反映,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吃了许多苦头。要对现行的物资管理体制作较大的改革,还要进行许多探讨和试验,但决不是如有些人说的把“分配订货在前,生产计划在后”改为“生产计划在前,分配订货在后”所能解决的。其中很重要的是要赋予企业一定的经营权利,使企业把生产和经营结合起来,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而不再是单纯的“产品”生产者。当然,要求每个企业都自产自销是既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为了沟通整个流通领域,还要采用代购、代销、展销、批发、交易市场等多种形式和成立销售公司等各种办法,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年年清仓、年年积压增加”的被动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