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不能忘记这血的教训——赞影片《曙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3
第3版()
专栏:

不能忘记这血的教训
——赞影片《曙光》
梅朵
在国庆三十周年的献礼影片中,《曙光》是比较受到观众喜爱的一部。它描写的是贺龙同志坚持洪湖游击战争、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艰巨斗争的历史故事。它以动人的艺术力量,真实地、深刻地再现了这场斗争和它的血的教训,有着强烈的现实教育意义。影片《曙光》在银幕上成功地创造了贺龙同志的光辉形象,对于话剧《曙光》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再创造,它把贺龙同志放在斗争的中心,作为他的传记故事片来展开描写,比起话剧来,人物的形象就大大的丰富和突出了。
影片的创作者们十分理解,与群众的亲密关系,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性格上必然具有的本质特征,因此,影片着重描写了这种关系。他们既把贺龙同志与岳志根、岳明华、岳菱姑一家的关系,作为重要的情节线索贯穿始终,而且在整个影片中,还从各个方面描绘了这个关系,从而把贺龙同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十分平易近人、可亲可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在这方面的描写,有很多是扣人心弦的。例如,贺龙和勤务员小高一同坐在楼梯上,贺龙用胡子扎着小高,这种情景确实如慈父爱子一般。又如贺龙用热酒替伤员摩擦的感人肺腑的镜头,贺龙抱着光屁股的穷孩子把自己的棉袄披在孩子身上的动人场景,处处都把贺龙一心贴在自己阶级兄弟身上的感情表现出来。同时,影片又通过许多细节,描写了群众对贺龙的热爱。例如,志根细心地为贺龙雕刻烟斗、群众亲热地称呼他为“胡子”……,这一切,就象色彩斑斓的图画,把贺龙这个扎根于群众、与群众心连心的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性格特征,突出地展现在银幕之上。
怎样表现贺龙同志既是革命领袖,又是普通一员的性格,导演是经过精心构思的。贺龙同志的出场就是一个例子:银幕上一队奔马阵阵疾驰而过,但是,我们没有看到马上的英姿勃勃的贺龙,我们也没有看到他在危机四伏、即待解决的时刻从天而降,而是马队到了宿营地,在晨雾朦胧的水塘边,看到他在洗脸,影片分外亲切地把他推到观众的面前,象一阵春风吹到我们身上。
正因为影片细致地、深刻地描写了贺龙与群众犹如手足的亲密关系,从而也就更能展开写他与“左”倾机会主义分子林寒激动人心的斗争,并进一步展示贺龙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对党的事业如海洋般深广的感情。描写了他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革命的利益与林寒进行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斗争,在会上大义凛然地、面对面地驳斥了他们迫害岳明华的无理决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革命的利益,为了顾全大局,他压抑着自己心头沸腾的感情,三次向林寒请示,从而把胸中只有人民的利益、革命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毫无个人恩怨的伟大灵魂,动人肺腑地表现出来。
影片努力展示贺龙内心的感情波澜,使我们更加深切地体察到他对革命的赤胆忠心。例如,影片描写他得知大坚的死讯以后,叫喊着“在这当口,把我们的好同志……”但欲言又止,接着向菱姑诉说“这绝不能记在革命的帐上”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心是很痛苦的,他在把血泪吞进肚内。当影片最后,描写他在晨光初露、接读到遵义会议的信息而流着激动的泪水,却又毫无责备之心、高兴地把电报交给林寒的时候,我们感触到他的心真如水晶一般透明、海洋一般澄澈。
影片写出了一个为革命而喜、为革命而怒、为革命而哀、为革命而乐的贺龙,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感情丰满、思想深刻、有血有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艺术形象。广大观众必将从这个艺术形象中吸取生活和斗争的力量,接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革命传统。
影片还真实可信地塑造了“左”倾机会主义分子林寒。影片没有简单地把他写成一个野心家、阴谋家,而是与贺龙相对照,表现出他是一个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懂军事、不懂政治、不懂经济、只知啃书本的教条主义者;一个一意孤行、惟我独尊的顽固派。影片这样处理林寒,既符合历史真实,也更具有普遍的典型意义。影片充分运用了电影的表现手段,采用平行的蒙太奇手法,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批判讽刺的力量,有力地揭露了林寒推行王明极左路线对革命所造成的毁灭性的破坏。
随着斗争的发展,影片逐步揭露了林寒的思想实质和他灵魂的阴暗角落。由于他顽固地推行极左路线,必然导致纵容坏人的后果。他明知蓝剑枪杀冯大坚有问题,但为了保护他的这个心腹,尤其为了维持他个人的威信,他就开脱了蓝剑。这一细节刻划,揭开了他内心的阴影。影片发展到最后,这个推行极左路线的顽固派就必然把自己置于党之上,大肆泛滥惟我独尊的恶劣作风。当蓝剑特务身分暴露被枪决以后,他已明知关于岳明华的材料不真实,但因为岳明华当面和他进行过斗争、枪决岳明华的决定是由他签署的,为了维护他个人的威信,也就不顾同志的生死命运,继续维持原议。这一描写,就把他恶性膨胀的个人主义,彻底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影片揭露极左路线的危害,有着很多震动人心的描写:冯大坚的被杀害、岳明华在战斗负伤后被投入监狱,尤其是十五岁的勤务员小高无辜地被关进牢房,它们都充满着控诉的力量。
一个被国民党杀害了全家、家无半分地的苦孩子,一个在红军中长大、把红军当成自己的家、把领导当成自己父母的红小鬼小高,仅仅因为说了两句心里话,就成了“反革命”被投进监狱;而进了监狱还不知什么原因,还不知是谁把他投进监狱的,还在惦记着送他进监狱的林寒身上没有缝补的破袖子……这一切,对极左路线、对所谓的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化,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多么深刻的鞭挞啊!当我们看到影片描写的小高唱着革命歌曲、跑着跳着去送林寒写的逮捕自己的通知的情景时,我们的心犹如被铁索绞痛着,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和愤怒啊!
象小高这样对革命一片忠心的无辜受害者,在王明的极左路线下,不知有多少;在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下,更不知有多少。就是我们衷心敬爱的贺龙同志,他在历史上曾经与王明的极左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却在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下被迫害而死。革命者流的血,我们能轻轻忘记吗?极左路线对革命、对祖国造成的危害和浩劫,我们能够轻轻忘记吗?影片《曙光》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敲起了警钟:不能忘记啊!一定要牢牢记取这血的教训。
影片《曙光》的创作集体,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贡献。导演的风格朴实严谨,叙述清晰流畅,感情深沉凝练。在塑造贺龙的形象上,构思深刻,表现真实,很多场面处理,意境新颖。例如冯大坚死后,菱姑在他坟前栽上了花草,导演没有一般地让群众静立致哀,而是让渔民们乘着小船,静静划过画面,哀伤之情,象流水一样地流淌不尽。摄影为这个戏增色不少,尤其是对于洪湖水乡的描写,在晓雾中,在阳光下,把祖国山河渲染得分外妖娆,强烈地烘托了洪湖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激发着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拍摄影片所描写的四次战斗时,分别抓住了它们的特色,作了不同的表现。演员成功地塑造了贺龙这个艺术形象,摆脱了饰演领袖人物那种形式主义的影响,演得自然真实,把贺龙的平易近人、幽默风趣、感情丰富而又果断豪迈的指挥员的性格,很有分寸地表现出来。
影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冯大坚身上那种传奇式的人物性格没有很好地展现;蓝剑的来历交代不清;有些次要人物的个性不够突出。这些,多少影响了影片的完整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