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荒漠出渔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3
第5版()
专栏:苏丹通讯

荒漠出渔港
新华社记者王国瑞 赵竹修
在苏丹北部边境城镇瓦迪哈勒法附近的荒凉沙漠中,现在出现了一片碧绿的平湖,湖边还建起了崭新的厂房和港口设施,这就是新出现的努比亚湖的渔业工程。
瓦迪哈勒法镇副镇长穆罕默德·哈桑·夏尔努比在他的办公室接见记者时,叙述了努比亚湖的形成和瓦迪哈勒法的变迁。
尼罗河下游的埃及阿斯旺水坝于一九六四年建成后,大型水库开始蓄水,从苏丹奔泻而下的尼罗河水受阻,水位上涨了五十米,淹没了阿斯旺以南直至瓦迪哈勒法四百五十公里这一狭长地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这个湖泊在苏丹境内南北长一百八十公里,东西宽二十公里,面积达三千多平方公里。居住在这个地区的苏丹努比亚族人,以他们本民族的名称命名这一段水域为努比亚湖。
在现在的瓦迪哈勒法镇西北二十五公里的湖水下,淹没着原来的瓦迪哈勒法市。五万人口的瓦迪哈勒法市被淹前,四万五千居民被迫迁往一千多公里以外的卡萨拉省的哈什姆吉尔巴,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城市,取名为新哈勒法。其余的五千居民眷恋家乡,不愿迁移,在水边搭起临时住房,水位逐年增高,逼着他们逐年向高处搬迁。
一九六九年苏丹“五·二五”革命后,情况有了根本的改变。
苏丹政府成立了重建瓦迪哈勒法委员会,为留下来的居民盖住房、造医院、建学校,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形成现在的瓦迪哈勒法镇。
在建设新的瓦迪哈勒法镇的时候,苏丹政府决定开发努比亚湖的丰富水产资源,使这个镇成为一个新兴的渔港。
这项苏丹最大的渔业工程于一九七六年十月正式动工,工程进展顺利,加工厂厂房已于今年六月全部建成移交生产。工程包括兴建了鱼类加工厂,配备了四十艘渔船,还在铁路枢纽城市阿特巴拉修建一个容量为五吨的冷藏库,在首都喀土穆修建一个容量为二十五吨的冷藏库,以储存从渔港运来的鱼供市场销售。
记者参观了日产冻鱼五吨的鱼类加工厂。这里,鲜鱼运进厂内,经过清洗,剁头切尾,去掉内脏,将鱼肉盛入盘内,分层放在铁架上,一个个铁架吊在悬轨上,送进摄氏零下二十三度的速冻间。冻好的鱼送进摄氏零下十八度容量为二十五吨的冷藏库保存起来,以待外运。此外,还有制冰车间、机修车间、渔船鱼网修理车间、电厂、水厂等,配套齐全。
许多苏丹青年参加了这项工程。他们非常热爱国家的建设,特别是当地的青年更加为自己的家乡从一片荒沙变成了美丽的渔港而感到兴奋。
抽水工人阿里·侯赛因每天凌晨驾船到湖上的水塔去抽水,两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当记者问他对今后工作有什么打算时,他说:“我哪儿也不去,我要把我的技术为发展我的家乡服务,我要在这里当一辈子抽水工。”
参加这项工程的苏丹工人,为了国家的建设刻苦钻研,努力掌握技术,进步得很快。现在,比较熟练的渔船驾驶员已有二十一人,他们都非常热爱这个渔港。
应苏丹政府的要求,中国帮助了苏丹的这项渔业建设工程。根据两国政府签订的会谈纪要而来到这里的中国专家和工人,三年来一直同苏丹的建设者们并肩劳动。他们同顶烈日,同踏荒沙同涉水,共同为苏丹的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又共同为苏丹一中国和两国人民的友谊篇章写下了新的一节。
(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在苏丹瓦迪哈勒法附近的荒漠中,兴建了努比亚湖的渔业工程。
新华社记者 王国瑞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