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养猪模范李仁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4
第2版()
专栏:

养猪模范李仁林
共产党员李仁林,是江苏省江阴县山观公社朝阳大队第二生产队的老饲养员。一九六一年以来,他每年为队里管养十一、二只肉猪,七、八只母猪和一百四、五十只苗猪。他养的猪,大都滚瓜溜圆,肚子拖地,大的有五百多斤,小的有二百来斤。每年出售猪肉四、五千斤,积肥四千多担。猪场生活十八年,使他越来越感到养猪的好处:“种田不养猪,等于秀才不读书。”
李仁林常说:“要养好猪,就应该身不离圈,心不离猪。”十八年来,他除了生病,从未请过假。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期间,李仁林也坚持干活,不让猪饿上一顿。一年春节,他外甥结婚,队里派人到猪场接替他养猪,他女儿也特地赶来请他前去。他对女儿说:“我离不开,让你娘去吧。有啥好吃的,叫她捎点回来。”
母猪生小猪的时候,李仁林整天整夜地守着。夏天,人家拿着扇子乘风凉,他却用扇子给猪宝宝驱热赶蚊。冬天,别人把棉袄往身上穿,他却脱掉棉袄往猪宝宝身上盖。天特别冷的时候,还把猪宝宝抱起来,贴偎在自己的胸口。有一次,一只小猪生下来就断了气,他就口对口地为小猪吸气,直到救活。母猪前半身奶头的奶水足,后半身的奶水少,他就把力小体弱的小猪捉到前面奶头上喂奶。猪舍建在山坡下面,每逢下大雨,山水泻到河里,水浑了,猪吃了不易长膘。李仁林花了整整一个冬天,抽空在门前挖了一个长十二米、宽八米、深二米的池塘,终于让猪吃上碧清的地下水。
有年夏天,李仁林翻晒潮湿发霉的稻草垫圈,被毒气熏了,全身起红疙瘩,痛痒难忍。但他一声不响,照样翻晒。第三天,红疙瘩发烂了,高烧四十度,浑身无力。他的老伴说:“你病成这个样子,今天不要去猪场了,我代你去吧!”他说:“不行!我不放心你饲养。”后来,大队下了个“强迫休息”的命令,硬把他送到公社医院。医生诊断病毒严重,要他住院治疗一个月。刚住了七天,稍有好转,他就悄悄回到猪场。队干部闻讯赶来,要他回医院。他硬是不肯,说:“我这点病算不了啥!”最后,双方定出了个办法:李仁林天天早晨参加喂猪垫圈,干完活儿,再跑到医院治疗。半个月以后,他的毒疮治好了,猪也养得肥肥胖胖。
一次,李仁林到青阳公社参加县里召开的养猪经验交流会。会议开了两天,回到县里,阴雨绵绵,快要天黑。他想到有只老母猪的预产期恰巧是在这天晚上,怎么也呆不住了。同志们劝他住一夜,他说啥也不肯。刚走出县城两里路,突然下起暴雨,衣服被淋得透湿。坡陡路窄,免不了滑跟斗,二十里路,走了三个多钟头。到了养猪场,看到那只老母猪还没做窝,才放心地回家了。老伴见他浑身泥水,话没说出口,眼睛就湿了。
前年,队里看到李仁林年纪大了,干活吃力,就给他配备了两名饲养员。人增加了,他仍然闲不住。
猪场一百多只猪的青饲料,他一个人包了下来。他不要生产队一分好地,而是见缝插针开荒。荒坟秃岗,河边屋基,零星田脚,林间空地,慢慢都变成饲料基地。村北有一块废宅基,满地乱石碎砖。他用铁钎挖,用钉耙翻,遇到大石块就用手搬。有人见他累得满头大汗,就劝他不要白费力了。他说:“只有懒人,没有懒地,我就不信它不长好菜!”干了四十多天,挖走十二吨大、小石块,造出了七分地。两年来,李仁林开了十八块荒地,加起来共三亩多。他种卷心菜、蚕豆等等,一年四季不断头。
本报通讯员 赵和兴
本报记者 刘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