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从最终产品出发制订经济计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4
第3版()
专栏:

从最终产品出发制订经济计划
梁文森 田江海
制订国民经济计划要不要有个出发点?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编制计划,毕竟有一个从何着手的问题。这个出发点的选择和确定,对很多方面具有深广的影响。
我国二十七年来计划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起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坚持以农轻重为序,结合市场安排生产,做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生产建设的速度就快,人民生活就能提高;凡是离开农业、轻工业,孤立地突出发展重工业产品,不结合市场需要来安排计划,不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生产建设速度就缓慢甚至停滞倒退,人民生活就很难提高,甚至还会下降。
如果说从个别部门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生产任务入手编制计划,曾经在工业化初期的特殊历史阶段有过一定作用的话,那末,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这种方法及其理论根据,就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特别是孤立地突出钢铁,这种计划方法不仅在实践上带来了严重后果,而且在理论上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它容易使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脱节。我们不是说,发展生产资料生产就一定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也不是说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可以不必大力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问题在于制订计划时孤立地从发展某种重工业的产品入手,往往容易模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把消费资料的生产视为“可挤可让”,影响人民生活需要。如果从人民生活需要入手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由于它同消费资料生产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能更直接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它不能明确地体现生产的目的,很难避免在编制计划时搞过高的积累,忽视消费基金的必要扩大。实践证明,长期采取勒紧裤带,用缩减人民生活需要的办法(即长期低收入低消费),来保持高积累,是达不到预期目的的。因为离开消费的目的,为积累而积累,劳动群众的生活不能随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善,就会挫伤积极性。生产速度就不可能真正快起来,积累的数量也就不可能稳步地不断增加。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什么一方面社会需要的东西不生产或生产很少,造成物品供应紧张,另一方面社会不需要的东西却又拚命生产,造成物品积压?为什么一方面基本建设战线过长,“骨头”和“肉”的关系处理不当,另一方面在我们的计划里长期忽略人民生活需要指标,不首先把吃、穿、用、住、行摆在适当地位加以考虑?这都与制订计划的出发点问题有联系。鉴于过去的经验教训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感到有必要从最终产品出发来制订国民经济计划。
那末,什么叫最终产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最终产品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理解。迄今为止,国内外经济学者有过各种各样的表述。有的从一定时期(比如一年)内社会产品是不是退出当前生产过程这一角度看,把实物形态的国民收入作为最终产品,包括全部消费品和那部分用于积累的生产资料。有的从社会产品是不是进一步被加工这一角度看,认为除劳动对象是中间产品外,所有劳动资料和消费品都是最终产品。有的从生产终极目的看,认为只有消费品才是最终产品,至于生产资料,因为它不能直接进入生活消费,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来讲,只是中间产品。我们倾向于最后一种看法,但要补充一点:作为最终产品的消费品,应该是指直接满足个人生活消费和集体生活消费(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保健等事业在内)的产品;而不同意有些同志主张包括用于国防和治安与行政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因为它们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为满足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本身所直接需要的物品。
我们所以主张从最终产品出发,主要就是着眼于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社会成员的最终消费需要,因此,采用了狭义的最终产品概念。我们这里所说的最终产品,也可以称之为“最终净产品”。
以最终产品作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的出发点,比以某一部门(某种重工业产品)作为出发点,具有以下的优点:
第一,它能够更直接地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有助于正确处理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我们不能说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无关。但是,制订计划从生产资料出发和从消费资料出发,是不一样的。如果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这种最终产品为出发点,虽然也要求发展甚至是大力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由于它同消费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并且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能更好地体现消费品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之间的客观内在联系。因此,围绕最终产品——消费品来拟订计划,根据生活资料需要生产多少生产资料,进行综合平衡,就可以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活动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科学性。
第二,它可以避免为积累而积累,忽视消费基金必要的扩大的偏向,有助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没有积累不但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基础,也会使人民的长远生活消费失去保证,因此,从消费品出发制订计划绝不意味着忽视积累。但是,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忽视生活消费进行积累,到头来也会影响积累的增加;二是积累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消费的。从最终产品出发,首先就要考虑在国民收入中,在正常情况下,保证按人口平均的消费需要有所提高,然后再安排积累。这样就不会使积累率过高。同时由于人民的消费得到适当满足,积极性更高,会有利于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积累的更快增加。
第三,它和以农轻重为序比较,在满足社会及其成员的需要方面,更加明确、具体和全面。
制订计划从最终产品出发与以农轻重为序,在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要达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但前者更能直接、具体和全面地体现这种需要。因为以农轻重为序并不完全等于从直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入手。农、轻虽然主要是生产消费品的部门,但是第一,它们没有也不可能囊括全部消费品的生产;第二,它们本身也不是全部生产消费品。所以从农、轻出发,对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不一定能顾及周全。例如,以农轻重为序安排计划,注意到了人民的吃、穿、用方面的消费需要,但对住、行方面的需要却没有列入同等地位,甚至可能完全被忽视。长期以来城市居民住宅建设欠帐很多,城市交通工具和全国铁路、公路等客运拥挤等等,都与此不无关系。从最终产品出发安排计划和生产,有助于克服这方面的缺陷。
也有的同志担心:从最终产品出发,会不会忽视重工业,忽视钢铁生产?我们觉得这种疑虑是多余的。我们很同意于光远同志的看法,按最终产品制订计划,可以一、使重工业生产的目的性明确;二、使重工业与最终产品的关系明确;三、使重工业生产的主次先后及产量、品种、规格、质量等都更加明确。
第四,它能更好地运用价值规律,使计划和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
过去由于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社会需要的东西不安排生产,社会不需要的东西则占用社会劳动时间去生产。结果是:在使用价值上,生产不能满足需要;在价值上,大量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而白白浪费掉。从最终产品出发制订计划,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情况,能更有效地发挥价值规律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使社会劳动时间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更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计划与市场更好结合。因为最终产品主要是个人消费品,根据市场需要编制消费品生产计划,就可以做到“以销定产”。同时,与消费品生产计划相适应,为生产消费品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的)生产,也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量加以计划。
从现行计划方法转到以最终产品为出发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要有一个过程,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要搞好调整,并对整个体制作必要的改革,要求基层统计有完整、准确的资料,要求拥有现代化计算工具和系统,要求培养和训练这方面的人材,等等。这些条件都有待于创设,不能马上实行。但这是个方向,应当继续探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