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奈良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5
第6版()
专栏:

奈良小记
缪俊杰
清晨,我们离开东京,乘国铁新干线开往关西地区的高速列车,取道京都和大阪,前往日本的古都奈良。
曙色象一片翠蓝的湖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列车风驰电掣般地越过一座座城镇和山峦,我一直眺望着窗外。陪同的日本朋友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山巅告诉我:“那就是富士山!”我凝视着那被作为日本象征的瑞雪灵峰,没有看清它的真面目,它就被远远地抛在视野的尽头……
我和日本朋友在交谈着。我向他们询问即将访问的奈良的过去和现在。从奈良文化谈到中日建交,话题慢慢转到了郭沫若同志为中日恢复邦交写的一首《沁园春》: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
一苇可航。昔鉴真盲目,
浮桴东海;晁衡负笈,
埋骨盛唐;情比肺肝,
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
耿光。堪回想,两千年
友谊,不等寻常……郭老的这首词,大家都很熟悉。提到鉴真和晁衡的名字,大家的话就多起来了。这两位是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晁衡生在奈良而死在中国的长安;鉴真为传播唐代文化死在日本的奈良。这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增添了我访问这座城市的兴致。
奈良,群山环抱的美丽的古城!离开大阪几十公里,沿着蜿蜒的登山公路,跃上原始森林般美丽的春日山,就进入了风光绮丽的奈良。春日山的前面,是坡度平缓长满芝草的若草山,有两山环抱,奈良市被掩映在葱茏的树木之中,一片绿荫,隐隐显出奈良金碧辉煌的寺塔楼顶。春日山和若草山,好象是历史的见证,一直静静地注视着将近两千年历史的奈良城!
奈良过去叫平城京,建成于公元八世纪初,是古代日本的首都。平城京是模仿我国唐朝的首都长安城,缩小四分之一而修建的。古都平城京东西约四点三公里,南北约四点八公里,从平城京往南的朱雀大路为中心,由大路、小路整齐地划分街巷,极似我国古都长安。当然古代的街衢现在已不多见了,但有许多文化遗址却完好地保存着。它不仅使我们看到日本的传统文化,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到达奈良,我们在市政厅参观了被发掘出来的平城京的旧址模型。奈良市长在市政厅的西安室会见之后,我们便驱车游览作为日本“国宝”的东大寺、药师寺、唐招提寺等文化遗迹。一座座闪烁着金光的寺庙,金碧辉煌的古老艺术,使我们想起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和碑林、乾陵,仿佛看到了我国古老的文化。是的,它确实受到唐朝文化的深刻影响。日本学者也说:平城京是“富有国际性的小长安”。
中日文化交流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前汉书·地理志》即有“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的记载,倭人即日本。两汉以来,中国和日本的交往逐渐加强。我们漫步在奈良的古老寺院,观看奈良的传统名产——墨、毛笔、漆器、土陶,品尝着古色古香的日本“茶道”,不由得想起了“埋骨盛唐”的晁衡。奈良,正是这个日本友人的故乡啊!晁衡的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大约一千二百多年前,即公元八世纪初唐玄宗开元年间,日本都城奈良派出了一个由五百五十多人组成的遣唐使团,他们从难波(大阪)乘船出发,渡过滔滔东海,经过长途跋涉,在“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时节,到达了中国的古都长安城。阿倍仲麻吕是随团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当时只有十九岁,他以优异的成绩,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留在长安任职,改中国名为晁衡。他在长安度过的岁月里,同唐代诗人王维、赵骅、储光羲、包佶、李白等人都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李白在诗歌中吟唱过的“身著日本裘”,就可证明李白和晁衡曾互赠礼物,友谊笃深。公元七五三年,晃衡随日本遣唐使渡海东归,不久,传说晁衡等人所乘的船队遇到大风浪在东海沉没,晁衡遇难了。听到这个传说之后,李白怀着真挚深沉的感情,写下了悼亡友的七绝:“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晃卿衡》)其实,晁衡这次并没有死,过了一段时间,他再度来到长安,以七十岁高龄卒于唐。阿倍仲麻吕以及当时来长安留学的日本人,对于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文化的友谊使者中,晁衡是杰出的代表。
当我们来到唐招提寺的时候,在寺院门口迎接代表团的寺院长老,首先把我们领到寺内的鉴真像前。长老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明年他要护送鉴真坐像到中国“探亲”。鉴真是我国唐代的高僧,扬州人,十四岁出家,在开元天宝盛世,远游长安、洛阳,就学于名僧知识之士,后来回到扬州大明寺讲经传律,济施贫病,闻名江左。鉴真五十一岁那年,受聘东渡日本,五次启行,均未成功,特别是第五次,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漂到了海南岛,辗转回到扬州,终因奔波劳顿,双目失明。但他面对
“淼淼沧海,百无一渡”的险境,毫不气馁,立誓要到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终于第六次渡海成功,于公元七五四年春,率领远行僧队到达奈良。他带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和雕刻、绘画、医药、书法等文化艺术品前往日本,他的随行人员除有专长的子弟外,还有玉匠、画家、建筑师等能工巧匠。他在日本传播戒律、兴建佛寺、行医治病,十年如一日。富丽堂皇而有着高度艺术价值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指导兴建的。公元七六三年,鉴真病死于奈良,葬在唐招提寺内。鉴真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起过巨大作用,直到今天,日本人民还对他怀有敬意。唐招提寺内有鉴真的墓地,墓地前有个水池,传说鉴真生前最爱听潺潺流水,因此弟子们在墓前开塘引水,寄托缅怀之情。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来到这里参观时,仍看见那里池水涣涣,莲荷盈盈。寺内还展出鉴真使用过的法牒、袈裟、法灯等物。寺内供奉的鉴真漆雕塑像,被定为日本的“国宝”,每年开放三天供人们瞻仰。日本作家井上靖写的《天平之甍》、画家东山魁夷画的《山云》和《涛声》,都是对这位文化友好使者的纪念。
“文化交流有耿光”。我们游览了日本的历史名城奈良,更感到郭老这话说得多么好啊!访问奈良之后回到东京,大平首相在会见我们的时候说:“中日两国是有悠久文化交往的国家,今天,在不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会有更大的好处。”
“两千年友谊,不等寻常”,愿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之树长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