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要正确对待精耕细作传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6
第2版()
专栏:怎样加快农业发展?(48)

要正确对待精耕细作传统
中国农业科学院 李笃仁 高绪科 汪德水
十月二十五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适当简化农业生产环节》一文,提出了一些问题。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此加以探讨,很有必要。
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经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积累和不断改进得来的,决不能轻易否定。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发展不快,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距离,国内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两个相邻的大队,往往气候、土质等条件基本相同,产量却差别很大。为什么呢?用农民的话来说:“地是活宝,全在人搞”。这就是说增产与否,要看在种植、施肥以及田间管理等方面是否下功夫了,按科学要求精耕细作了。
当然,精耕细作并不是无目的的越细越好。在一切农业生产环节上所用的劳动,都要成为有效的劳动,都要在增加产量上起作用。过去,有的地方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片面追求“地平如镜,埂直如线,土细如面”等等,破坏了生态平衡,反而得不偿失,造成减产。这说明,农业生产环节上那些不合乎科学、不切实际的无效劳动,应该简化。如果只图提高生产效率,而得不到增产的实际成果,就不能算经济合理,这样的简化也是不可取的。
就说免耕法吧,它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效果,因作物、土壤、地形和降水量而各不相同。在丘陵地带或干旱地区种植大豆、玉米等作物,比常规的耕作法效果好些;在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的粘性土壤上,免耕法的产量低于一般耕作法。另外,实行免耕法还必须与免耕播种机、适宜的除草剂和抗病虫害良种同时使用才行。韩丁种植玉米的地属于丘陵旱地,有机质在百分之三以上,每年还有大量秸秆还田,肥力较高。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的有机质在百分之一上下,土体沉实较快,如果不翻耕,通气、透水、保水性能不好,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结合施有机肥,精耕细作,定期深耕,深、浅、免相结合,就能协调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肥力状况,达到稳产高产。
至于棉花中耕问题,我们没有多作研究,但一九七八年曾在山东兖州进行过“懒汉棉”的试验,结果棉株小,果枝少,比传统的植棉方法产量低。俗话说:“锄头底下有水,锄头底下有火”,天气越旱,越要锄地保墒;土壤湿度过大,也要通过锄地来散墒通气。又比如在盐碱地上种植棉花能否稳产高产,主要取决于能不能防止碱害,保证全苗。群众的有效经验是灌水压盐,或者通过中耕松土来调节水分。如果免除中耕,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聚积地面,就会造成大量死苗。
总之,中耕是必不可少的生产环节。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用机器中耕代替人力中耕。当然,在提高耕作质量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作业次数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