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湘潭人民的新步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8
第2版()
专栏:

湘潭人民的新步伐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十月间,湘潭地区的人民,正在紧张地收割晚稻。山坳的蜜桔、栗子结实累累,正在采摘。湘潭地委组织的秋收检查团,在各地检查的结果,二十七种作物中,有二十五种大幅度增长。记者在这个地区访问了六个县,市场上的情况也反映了农村形势的发展。城镇、农村市场上的猪、鸭、鱼、蛋都不少,糖、酒、烟、茶和豆制品都可买到,不需凭票供应。
湘潭地区有七个县,今年和去年都是县县增产。在韶山灌渠上,同志们兴奋地回忆说,韶山灌渠建成后,大家都觉得增产有了希望,想请毛主席题个字,毛主席回答:“高产了算数。”当时这个地方的粮食产量每亩才有四百五十斤。今年湘潭地区的稻谷,每亩单产将达到一千二百斤左右。
粮食产量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又前进了。现在这里干部考虑的问题,一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对国家的贡献。如果用这两个标准来看湘潭地区的话,今年社员每人平均集体纯收入将从一九七六年的七十一元多,增长到一百一十元左右。向国家贡献的粮食,将从一九七六年的六亿五千万斤,增长到十亿多斤,贡献肥猪一百五十万头,蛋品二十一万担,油料四十万担,等等。一九六五年,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到湘乡县检查工作时说:“你们湘乡要有个奋斗目标,什么时候能给国家一亿斤粮食,就算贡献大啦!”今年湘乡人民将给国家贡献一亿二千万斤粮。湘潭地区除酃县是山区,耕地少,主要向国家贡献木材外,其他六个县都将向国家贡献一亿斤以上的粮食。而湘潭、浏阳二县人民今年将向国家贡献粮食两亿斤以上。
政策是决定形势的重要因素
这样的大好形势是怎么来的?湘潭地区的人们都会用明白的语言来回答你:因为粉碎“四人帮”后落实了党的各项政策。湘乡东郊公社的社员说得好:三中全会的政策,落实到人身上,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落实到田里,粮食大增产;落实到山上,树木长得快,结果多;落实到猪圈,小猪生的多,长得肥;落实到鱼塘里,鱼多。
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政策,纠正冤、假、错案,为地富分子摘帽,实现了安定团结。在纠正过去的错误做法时,湘乡县的社员说得很尖锐:“过去社员负担太重,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从生产队调人、调物。生产队象棕树一样,今天你剥一层,明天他剥一层,越剥越瘦。”湘乡县委以高度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地向人民群众检讨错误,实行了退赔。从此以后,转到上下左右、四面八方支援农业建设。对于湘乡县委的这个做法,社员说:听起来有味,想起来心甜,干起来有劲。党中央非常重视湘乡县的经验,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人民的力量总是难以估计的,去年湘乡虽然遇到百年少有的旱灾,却增产了一亿一千万斤粮食。社员的口粮从五百多斤,提高到六百多斤。
在湘乡经验的启发下,湘潭县委率领广大干部带头联系实际,从四个方面批判极左路线。一是过去搞阶级斗争扩大化,随心所欲地批判所谓资本主义。运动一来,就把湘潭县当重点,搞阶级斗争,用大批判引路,结果社员越来越没劲。生活水平也下降了。第二,过去生产上搞瞎指挥、一刀切、一律化,违背自然规律。一九七六年曾经强调湘潭县要大种小麦,正当小麦拔节出穗的时候,雾多雨多,十万亩小麦犁掉了六万亩,没犁的每亩才收几十斤。第三,大家觉得,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干了很多蠢事。如在农田基本建设中,没瞻前顾后,强调一户一个工,什么自备口粮,自带工具,有些大的基本建设工程都落到生产队负担,结果生产队被搞穷了。第四,在家庭副业上,搞得更是左得出奇,社员喂母猪、织草席、捕鱼也成了资本主义。由于对林彪、“四人帮”的极左路线作了深刻批判,党的政策及三中全会精神较好地得到落实。
过去,林彪、“四人帮”把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说成是“工分挂帅”,出现了按政治评分,“大概工”。现在,一般实行定额管理。有的队对养猪、养鱼或其他大牲畜、某些果林,也采取责任到人或者包工到人的方法。
不管是农业,或者社队企业,不加强管理,建立责任制,是不可能达到增产增收目的的。醴陵县八步公社三口塘生产队,有十一口鱼塘。一九七六年前,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没有人认真管理,每年才有一千元左右的收入。去年选了九个有养鱼经验的社员,实行专业养鱼,建立了责任制。他们自育鱼苗,对新鱼和肉鱼分别进行管理。鱼苗按产值计酬,新鱼和肉鱼按产量计工,实行超产奖励,减产受罚。去年渔业收入增长七倍多,仅这项收入,每人平均就有四十五元。
把全部精力转移到生产上来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湘潭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把全部精力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了。如果没有这个转变,湘潭人民的新步伐是迈不开的。
去年,湘潭地委推广了浏阳县四定一评的经验,使全区的干部从思想上、作风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定是:定点,定劳动,定任务,定工作要求。一评就是评比。)浏阳县委把县、社、大队干部都定到点上,做法是:县级干部除在一个生产队定点外,还要负责一个片。公社干部,除在点上外,要负责两三个生产队。一个大队干部除点上外,也要负责两三个生产队。这样做的结果,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生产队有了干部。干部办点,领导生产,越来劲头越大,今年虽然有几个公社遭了大水灾,仍然可增产五千万斤粮食。
对这些下去办点干部的要求可是严格的很哪!在每个办点的地方,不管是县、公社,或者大队的干部,有七项增长指标。这就是粮食的总产量,每亩单产,向国家的贡献,社队的储备,社员的口粮,社员的家庭收入,每个社员的集体纯收入。此外,还要降低生产费用,降低人口的出生率等。这些办点的干部,一年在农村多少天,参加多少劳动,种多少试验田,搞多少科研项目,都要公布于众。
现在,湘潭地区的广大干部,都觉得不带头干不行了,不懂生产不行了,不联系群众不行了。他们认为,这个办法是实行重点转移的好办法,可以把干部、群众的精力,全部用在生产上。湘乡东郊公社石江五队最能说明问题。石江五队是个全县有名的后进队,多次来过工作组,都没能改变这里的面貌。全公社粮食单产平均超过了千斤,他们这里才只有八百斤。社员的生活水平、向国家的贡献都在全县的平均水平以下。大队党支书刘弟华在这个大队干了八年,有六次表态要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不管是工作组也好,刘弟华也好,他们改变这里面貌的做法,都是搞运动,抓阶级斗争,二十七户社员先后被批判、斗争了二十三户。社员挨了整,戴上这样那样的帽子,都很憋气,不愿干活。粉碎“四人帮”后,刘弟华对落实农村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纠正冤假错案,给划错的右派改正,给地富分子摘帽,想不通。但广大群众对粉碎“四人帮”后的各项政策都赞成。上级帮助刘弟华分清路线是非,要他按着党的政策把批判、斗争的二十三户(除一户偷东西犯法外)都平了反。公社党委要刘弟华领导社员广开门路、财路,帮助社员养猪、养鱼、养鸭、烧砖。仅仅去年一年,五队每亩单产就提高到一千四百斤,向国家贡献了六万五千斤粮,社员口粮提高到八百斤。今年石江五队继续大增产,社员的集体纯收入,从去年每人九十一元,将增到一百七十元。如今生产队里安定团结,社员干劲越来越大。刘弟华的爱人要他多干点家里的活,他说:不能那样做,现在党中央的政策得人心,过去我们搞错了,现在要努力干!
不懂农业科学技术上不去了
记者在湘潭地区访问,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论断:凡是稻谷的长势特别好、产量特别高的地方,都是当地干部和社员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好的地方。现在人们知道,不实行科学种田,不懂得农业技术,生产就上不去。不懂得农业技术的人,在这里很难领导了。
湘潭地区的晚稻生产,每亩产量从二百斤增加到四百斤,用了二十六年。从四百斤到六百斤,只用了四年,主要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现在,湘潭地区单产一季过八百斤、过千斤的生产队已经比较普遍了。年产两千斤以上的田块也相当多了。去年浏阳的陈再仁,攸县的何德人,酃县的彭物苟三个县委书记办点的地方,单产都超过了两千斤。他们评比产量是极其严格的。一亩稻栽多少丛,每个穗有多少粒,其中又有多少实粒、空壳;什么品种,什么时候育秧、插秧,施多少肥料,施什么肥,防治了几次病虫害,等等。这些细致入微的计算,正反映了他们种田的科学技术水平。
现在,湘潭地区每个县都有三级农业技术网,有八百多名中专、大学毕业水平的技术人员。地县抓试验,公社以下抓推广。每个公社都有三四个农业技术人员,按时轮训,交流技术经验。今年攸县已对该县农业技术人员训练了两次,学习内容是土壤基本知识、种籽的特性和搭配、栽培技术、防治病虫害,等等。地、县、公社办的点上,也成了学习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机械化的点。茶陵县的干部对杂交水稻就摸出了一套好经验,今年二十五万亩杂交水稻每亩可增产一百五十多斤。
两 项 新 措 施
近年来,湘潭地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中有两个新措施抓得紧,进展快,使人为之振奋。这就是加快富裕队和各种基地的建设。
这里从地区到各县、公社都认真地调查研究,并层层安排怎样使社员富起来。富裕队的标准是:每人一年集体收入在一百五十元以上,社员口粮在六百斤以上。他们分析排队的结果,去年全区富裕队有一千九百七十个,才占全区生产队的百分之三。根据今年粮食收成和各方面收入的情况,富裕队将增加到四千六百个。
今年三月份,各县都举办了两种类型的学习班:一种是集体纯收入每人达到一百五十元以上社队的学习班,解决社员怕富、怕拉平的思想,总结、交流致富的经验,作再前进的规划。另一种是收入在八十元以下的穷队学习班,请富裕队介绍经验,研究如何广开生产门路、财路,打翻身仗。攸县、醴陵对穷队都派干部前去加强工作,并给以物质上的支援。根据最近的情况看,有百分之七十的穷队改变了面貌。
湘潭地区的自然情况,是七山一水两分田,但粮食收入却占了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全区有一千八百万亩山,林业收入只占百分之三点四。有四十五万亩水面可养鱼,渔业收入只占了百分之一点四。湘潭地委调查分析后认为,自然资源潜力还远远没有挖出来。要调整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靠小敲小打解决不了问题。建设集中连片各种类型的生产基地,才能尽快地改变面貌。攸县、酃县、浏阳的经验告诉大家,凡是生产基地办得早的、办得好的,社员收入、集体经济就稳步上升。攸县近年来县、社、队都办了各种类型的基地,使全县林、牧、副、渔和其他经济作物的收入,占了农业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四。今年全县每人平均集体纯收入将达到一百三十元以上。湘潭地委已适当集中干部、财力、物力,扶持基地建设,加强基地的科研工作,并有一位副书记、两个副专员领导基地建设工作。这些不同类型的基地,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