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书林应当多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8
第6版()
专栏:文化生活

书林应当多采
江霞
读书有感,写点札记、随笔之类,当然比不上重头论文那么逻辑严密、分析周详、说理充分。可是,如果真有深切的体会,所谓一得之见的,倘又写得短小、亲切,却实在可以收到给人知识、给人启发而并不使人感到沉重的效果。
这类文章的传统,在中国,是相当深厚的。较为古老的笔记、札记、笔谈、小品、拾零、摭拾集等等,有许多集子,至今还为人们所爱读。鲁迅就写过《书苑折枝》、《夜读偶记》及其他类似题目的文章。郭沫若、茅盾、朱自清等前辈也有过这种集子。近人如唐弢的《书话》,秦牧的《艺海拾贝》,陈原的《书林漫步》……,同样很受欢迎。
因此,能否设想“读史札记”、“读诗随感”、“哲林拾英”这一类的书籍,经由作者的努力来逐步形成,即:作者们有意识地围绕一个中心,经常写些精炼、生动的读书笔记发表,积以年月,然后将这些作品加以编排、修改、加工、整理,形成一本既有中心、略具系统,又是各自成篇,每篇比较短小活泼的专集。这种集子,以古今中外的广泛文化知识,丰富人们的思想,开阔人们的眼界,给予人们智慧,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显然是会得到普遍欢迎的。象鲁迅的《门外文谈》,象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这样比较深入浅出,既有系统又有文采的文集,确实值得大大提倡。许多学科,诸如逻辑学、历史、地理,以至经济学,是否都可以提倡这种写法,以便得引人入胜、易读易懂的益处,避枯燥、单调、沉闷的弱点。这些,作为对于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专著、学术论文的一种补充,大抵也不失为是“书林”的一种丰富多采吧。
宋人刘克庄在《卜算子》一词的上阕中写道:“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在书籍的园地里,也希望出现这样“百种千般巧”的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