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下大力发展茧丝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09
第2版()
专栏:

下大力发展茧丝绸
编者按 我国丝绸在国际市场素享盛誉,是仅次于石油的出口骨干商品。近些年来,由于有些地方毁桑种粮、技术落后,以及产供销脱节,茧丝绸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下大力发展茧丝绸》一文提出的问题,希望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远在四千六百年前,我国人民就养蚕,利用蚕丝织衣服。
解放后,我国茧丝绸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九七八年各种丝类的生产量比建国初期增长了八倍半,各种绸缎产量增长了十一倍半,国内外销售量不断扩大。一九七八年各种绸缎的国内销售量达到二亿八千万米,比建国初期增长一百倍。仅此一项就为国家回笼货币近十亿元。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但目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下大力把蚕茧和丝绸生产发展起来是当务之急。
我国气候温和,适于栽桑养蚕。目前有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栽桑(柞)养蚕。四川、浙江、江苏、广东四省为桑蚕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六;辽宁为柞蚕主产区,产量占百分之七十。近几年,国家每年投放茧款近七亿元,奖售化肥近二十万吨,增加了社队和社员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四川省把蚕丝作为骨干副业来抓,一九七八年蚕茧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近十倍;产丝量比解放初期增长一百三十倍。这一年全省出口各种丝绸类商品为国家换回外汇近一亿美元,占全国丝绸换汇率的六分之一。
目前,在发展茧丝绸生产上,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粮桑争地矛盾没有妥善解决,毁桑种粮或改种其他作物的事不断发生。浙江省桑园面积在建国初期曾有一百七十万亩,而一九七八年统计,实有面积不到一百二十七万亩。江苏省在解放初期号称百万亩桑园,现有面积不到七十八万亩,去冬今春仅苏州、扬州、镇江三个地区毁桑田近六万亩。由于桑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自然灾害影响,蚕茧产量下降,造成不少缫丝厂经常停产,影响了丝绸出口。
我国的栽桑养蚕业也缺乏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上簇条件(蚕吐丝结茧的工具)更落后,优良蚕品种不多,造成了茧质差、单产低的状况。我国的桑园面积约有六百万亩,是日本的三倍,但每年的产茧量只是日本的两倍多,平均亩产茧量比日本低二十多斤。蚕茧质量和日本比,差距更大。日本每百斤鲜茧可缫丝十七到十八斤,而我国每百斤鲜茧平均只能缫丝十到十一斤。一九七八年,我国收茧量三百四十万担,产生丝一万九千吨,而日本收茧一百五十五万担,产生丝一万六千吨。就是说,我们要用多两倍的桑园和多一倍的蚕茧,才能生产和日本同等数量的生丝。反过来,如果栽桑、养蚕、上簇、烘茧等条件都提高到日本现在的管理水平,就可以在不增加桑园面积的情况下,增加一万吨生丝,即增加三亿美元的外汇收入。这说明,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我国蚕丝增产的潜力是巨大的。我国还有宜于发展蚕丝的新区待开辟,尤其是黄河、淮河流域地区更有广阔的发展天地。那里的群众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养蚕业。
当前,茧丝绸的管理体制必须改革。现行管理体制的弊病,就是供产销脱节。分管茧丝绸生产和销售的各个部门步调不协调,各行其是,各搞一套,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给基层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的“立足国内,争取多出口”的方针,必须改变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农工贸各个部门和供产销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立中国丝绸总公司。在总公司的统一领导下,用经济手段管理茧丝绸的生产和供销业务。
崔 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