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论《第二次握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10
第3版()
专栏:

论《第二次握手》
刘白羽
我最早看到《第二次握手》这个书名是在手抄本坏书名单中。《中国青年报》摘要发表后,我周围大批青年争相传阅,许多人认为这是他们喜爱的一本好书。这使我深深思考一个问题:在“四人帮”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横暴追剿、严加封锁之下,这本书却以手抄本形式秘密流传,为什么有这样大的魅力?我读了摘要,又读了全书,一下就被吸引着了,我认为《第二次握手》确是一部才情洋溢的佳作,它突破“四人帮”强加给文艺创作的种种禁锢,给我们文学创作带来清新的风貌,这是我们应当重视和研究的。

“四人帮”一伙诬蔑《第二次握手》为黄色小说,是极其荒谬的。林彪、江青合伙炮制的那个《纪要》中大反“‘爱’和‘死’是永恒的主题”,是为了张开一面魔网,想把古今中外文艺一概消除,实行蒙昧主义,而由他们随心所欲地搞阴谋文艺。通过爱情的描写刻画人物、精心结构、深化主题,这在文学作品中,如曹雪芹之《红楼梦》、托尔斯泰之《安娜·卡列尼娜》,实在比比皆是。我们不能一看见写爱情就谈虎色变。仔细想来,这完全是封建主义在作祟。五四运动时期多少女性呐喊着争自由解放而冲破封建枷锁,六十年之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怎么反而把爱情视为可怕之物,这不是可怜而又可笑的事吗?问题在于:爱情是使人灵魂崇高还是卑下;爱情是否从悲欢离合中表现了人的高尚情操;爱情是否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斗争的实质,突出作品的主题。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第二次握手》我认为它的爱情描写是赋予全书以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的。
文学艺术作品的首先要素,就是要有感染人的力量。《第二次握手》正是通过丁洁琼、苏冠兰、叶玉菡之间的爱情关系,写出人的遭遇、命运,而构成迂回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作品一开头,通过三个主人公之间突然际遇,提出一个极强的悬念,一下就把读者吸引住了,而后全书倒叙了三十年往事。在文学作品中,爱情常常象一面镜子,它最清晰地照出人的灵魂是高尚纯洁还是卑贱丑恶。确实也有那么一些作品,它通过爱情表达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私、消沉、颓废、狂诞,但《第二次握手》正如一个手抄本读者所说:“这本书生动、感人,读了给人向上的力量”。怎么能说它“宣扬爱情至上的资产阶级恋爱观”呢?
但是,作者绝没停止在描写爱情这一步,而是通过爱情线索,展开波澜壮阔的宏伟构思,写出了历史的深度与广度。作者笔下爱情的迂回波荡,使得情节舒展自如;生动流畅的语言,精心结构的情节,确实是这部作品令人一口气就读到底的艺术力量。我觉得我们有些作品,情节之贫乏无味,实为一大弊病。要突破现有水平,就要大胆的讲究动人的情节。《第二次握手》通过复杂曲折的爱情纠葛,出奇制胜而又合情合理地构成巧妙的情节。情节迂回发展,一环紧扣一环,紧凑地把读者引向高峰,这是作者艺术创作的一种本领。当我和一些青年探讨这个作品时,有些人提出:丁洁琼与苏冠兰的爱情不能得到圆满结局是一大遗憾,有人甚至责备叶玉菡为何不牺牲到底、远离他乡而成全丁洁琼与苏冠兰的结合?这是由于作品中塑造的丁洁琼太令人喜爱,因而希望她有一个美满结局。但是,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之中,人生的际遇往往是变化多端;更重要一层,人们还需要透过爱情看出更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此书虽结束在新中国光芒之中,但新中国毕竟带着旧中国的烙印与创伤的。丁洁琼三人的命运的结局,鞭笞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但由于社会主义新中国这特定历史条件,就造成丁、苏、叶不能只是一个悲剧,而产生了由个人爱情关系上升到热爱祖国而献身共同事业的崇高的感情关系。社会主义文学应该写爱情,因为我们应当引导青年正确处理爱情,同时,还因为通过爱情深化人物形象的内心活动、精神状态,从而赋予文学作品以感染人的艺术魅力。通过爱情构成动人情节,正是《第二次握手》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

《第二次握手》的创作特色,还表现在栩栩如生地写人,写人的心灵、命运、遭遇。作品里成功地塑造了丁洁琼、叶玉菡、苏冠兰三个人物,此外还有凌云竹、小星星等,这一群人都是知识分子、科学家。在这一个问题上,作者又针锋相对地突破了“四人帮”设置的另一禁区。《第二次握手》正由于写了科学家,而被姚文元硬安上罪名,诬蔑它“是一本很坏的东西,实际上是搞修正主义,反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它写了一个科学家集团,……”这是不值一驳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吧!丁洁琼的父母都是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参加者,都壮烈地牺牲了,她又在与党有密切联系的凌云竹教授抚养下成长起来。他灌输给她的思想是“一个科学家首先应当是一个正直的、进步的人,是一个爱国者”。这种感情,使丁洁琼在美国参预核爆炸试验成功后,目睹原子弹在广岛造成血肉模糊的惨状时,挺身而起,公开发表声明,谴责核战贩罪行,她宣布她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她决定将原子能秘密公诸于世。在监狱铁窗折磨下,她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没有屈服;在笼络手段下,她始终眷恋祖国,坚毅地拒绝加入美国国籍;她的心历经多少坎坷磨难,始终如一地爱着苏冠兰,谢绝了一位美国正直科学家奥姆的爱情。丁洁琼这个形象在几个方面考验之下显示出她鲜明性格的成长。丁洁琼这个人物性格,由一个目光灼灼、性情爽朗的火热的少女,成熟为一个严肃、庄重、冷静的科学大师,是有一个坎坷崎岖漫长途径的。我们再来看一看叶玉菡,她的性格也有其发展的必然的来龙去脉。她的父亲是一个流浪乞讨后来当了一名乡村教师的人,叶玉菡是在这样薰陶培养下,而后又寄人篱下的孤女。她的性格与丁洁琼形成鲜明对照,她含蓄、内向、温良、正直。她的性格发展到《“东雅”烈火》一章,烧毁帝国主义细菌战阴谋,是由叶玉菡发现将要作为试验品的小女孩小星星而引起的,母性、同情、正直,决然地把正义化为反抗。这一把烈火照明了叶玉菡十分光辉灿烂的性格形象。从这个高点,发展到特务枪杀苏冠兰危急时刻,她以自己生命和鲜血保护了苏冠兰和祖国交付给他们的科学研究事业。至于苏冠兰,他又有他的际遇,他处在他父亲,这个科学权威而又封建顽固的磐石重压之下。他原来是一个热血青年,也有过朦胧的政治觉悟。但通过苏凤麒与美国人查路德相互勾结的严密禁锢,连爱情、自由、前途……什么自主都没有,他整个人都操纵在一种魔掌之中,这种压力形成了苏冠兰的矛盾的性格。几十年来就生活在矛盾、苦闷之中,晃晃荡荡,沉沉浮浮,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但苏冠兰在如此遭遇下,还是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这三个人物都有他们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性格,这就形成每个人物不同的鲜明个性。
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是与从黑暗旧中国发展到光明新中国这一国家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如东流之归大海,尽管各有各的情况,而殊途同归,走向社会主义新中国,是有其历史的、必然的规律的。请问,这样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科学家,为什么不应该写?今天,在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新的历史时期,写他们就更具有重大特殊意义了。《第二次握手》的作者在“四人帮”邪恶恐怖之下,有胆有识,敢于写,写得好,使读者热爱书里的知识分子,为他们的喜而喜、为他们的恨而恨,这是这部作品艺术力量的另一鲜明特点。

《第二次握手》艺术创造成功的第三个方面,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宏伟的艺术构思。在二十五万字篇幅中,作者精湛简洁地概括了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这样长的历史命运。它的艺术构思非常严密,既精心剪裁、巧妙交织,又前呼后应,一气呵成,给人物、情节、主题创造了思想、艺术的深刻性和广阔性。这对于有些冗长乏味的长篇小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艺术上的突破。我这里论及艺术构思的两个方面:
周总理在“四人帮”横行时,以全部心血保卫着党、国家、干部和人民,成为“四人帮”篡党夺权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四人帮”恨他,人民爱他。《第二次握手》以周总理作为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个伟大历史的代表形象,写了周总理对科学家的热情关怀、团结、引导,这正是手抄本被姚文元等恨之入骨的一大原因。作品的第十一章,喊出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写得感人至深的。作者别具匠心地写出了伟大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细致入微地关心人的革命情操、广阔胸怀;写出了他把革命战友的孩子和亲人,当成自己的孩子和亲人,当成自己的亲骨肉,……许多动人的情节描写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作品写凌云竹毅然退回巨额款项,只留下三个铜板,在闪电照亮他那“突然变得苍老憔悴的面孔上簌簌流下的泪水和雨水,照亮他微微摊开的右手心上三枚暗红色的铜板……”,这样从凌云竹的反映又深进一步描写了周恩来同志。这条线索,经过漫长岁月,到丁洁琼归国,在爱情受到严重打击而决心埋身远方这一决定关头,飞机场上那段描写又那样精采动人。这里,叶玉菡说出极其感人肺腑的一段话,而丁洁琼为了叶玉菡与苏冠兰的幸福,严峻地坚持离去。写到这里,作者在主题思想上,已经解决了前面一切巧妙联环、不得解答的问题。这就是丁洁琼留给苏冠兰的信中所说:“旧时代在我和你以及玉菡的心灵上,都刻下了深重的创伤”,但这时又异峰突起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创伤又如何解决?在这决定时刻,周总理出现了,他的崇高的形象代表了党和国家。周总理到机场一见丁洁琼第一句话:“洁琼!近来我比较忙,对你关心不够。”这句话确确实实符合周总理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在这紧张关头,作者忽然飘逸而来,插叙了丁洁琼飞入国境时的心境,这样,把对祖国的热爱和周总理的形象溶而为一,丁洁琼的思想境界又升入新的高峰。丁洁琼、叶玉菡、苏冠兰,都从个人爱情漩涡中脱身而出,投入从科学事业上为祖国作贡献的战斗感情上来。
宏伟构思另外一方,是通过苏凤麒、查路德两个形象,揭示出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这种黑暗势力简直是一个魔网,布满天涯海角,不仅在中国,就是远远奔到美国的丁洁琼也逃不出这罪恶的黑手而被投入监牢。试想,即使苏冠兰能同丁洁琼比翼双飞、远涉重洋,难道他又能有什么好的境遇吗?查鲁德这条线从中国伸展到美国,是作者奇妙的构思,却是真实可信的。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在世界上并不比人低,但在帝国主义侵凌宰割时代,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就是这个悲惨国家的小小缩影。丁洁琼在美国过的不也是忽而光芒四射,忽而乌云低垂,电闪雷鸣,惊涛骇浪的生活吗?丁洁琼以惊人的毅力与才智,在科学上突飞猛进,成为世界闻名的第一流科学家。书中第二十章写美国科学讨论会一场,证明作者的艺术能力,不但善于描写真实的细节,也善于把一个大场面写得有声有色。丁洁琼、一个一个科学大师都写得各有特色,象席里,就真实地写出了一个科学大师的风度与气魄。科学权威席里在真理面前毅然从黑板上删去“席里构造”的字样,另外写上一行“丁氏构造”。席里说:“我敢说,很可能在富兰克林宫开始了科学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东方人的时代!”这时,作者塑造起来的是丁洁琼,同时也是中国,这是读者不能不深受感动而引以自豪的一章啊。《第二次握手》在反面势力的设想上,非常大胆,又非常动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艺术构思呀!
一位青年在历经十六年,五易其稿,写出的第一部作品。《第二次握手》,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获得了成果,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从而就广泛传播了真理,这是完全合乎艺术力量愈强、思想作用愈大的文学艺术特点的。当然,我们不能说这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书。由于作者人生阅历和驾驭艺术能力的局限,这部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留有人为的斧凿痕迹,比如对二十年代生活细节描写不够典型,有些人物、事件缺乏内在联系,而有增加之感。但这是次要的、也是难免的,我们主要应该欢迎这一部有才华的新作,因为它给我们文学艺术带来新的光彩,它的出现,预示我们文学艺术会在百花齐放中将有新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