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急风暴雨后的沉思——话剧《三月雪》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12
第6版()
专栏:剧评

急风暴雨后的沉思
——话剧《三月雪》观感
钟艺兵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在上演由苏叔阳、张锲创作,刁光覃导演的《三月雪》。这是一部反映一九七六年“四五”运动的话剧新作。有人说:事过境迁,观众的情绪有了很大变化,大家更注目于当前形势下带来的新问题;何况三年半间,曾产生过《于无声处》、《有这样一个小院》等许多有影响的剧作,今天再写这个题材,难度太大,会不会吃力不讨好呢?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其道理的。但是,“四五”运动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场斗争对于我们的今天和未来,仍在发挥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经历了这场运动,我们究竟取得了哪些宝贵的经验?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地来总结、汲取的。正是由于“四五”运动已成为过去,我们才有更充裕的时间、更好的条件来对它进行思考,才可能看得更清晰些,想得更深透些。话剧《三月雪》恰恰是作了这样的尝试,因此,这部剧作给我的印象是急风暴雨后的沉思。也正是由于三年半来已经产生过一批反映“四五”运动的作品,这就逼着后来的新作回避雷同,艺术上非走一条更为艰辛的探求、创新之路不可!
《三月雪》给我们的戏剧创作带来了一些扑面而来的新意。这新意,我以为首先是作者为了这种“沉思”而创造了高震坤、陈明浩、甄爱民这三个各具特色的人物。
“四五”运动产生了一批为全国人民所敬佩的英雄。但是,更多的人们是从苦闷、徬徨走向愤慨、抗争,是在运动中逐渐觉醒的。《三月雪》所着力塑造的整部戏剧的主角,是一个逐渐觉醒的人物——公安局副处长高震坤。
高震坤是个老“公安”,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林彪、“四人帮”用“砸烂公检法”的反革命阴谋打了下去,直到七五年才从干校回来,还是“控制使用”。“四五”前夕,局里忽然调他来搞“政治保卫”,要他直接干预天安门广场群众悼念周总理的活动。他知道,这是在给他出难题,是要他“在刀尖上跳舞”。起初,他执行着上级布置的种种与群众相对立的任务,却天真地以为天安门广场“总会有个别坏人,对他们进行制裁,是完全必要的。”他说:“我们是剑与火。对敌人,是一把无情的剑;对人民,是一团温暖的火。”然而,
“四五”运动事态的发展越来越证明:“无情的剑”不是在指向敌人,而是对准了忧党忧国的广大人民,其中包括他自己身边的年轻人。这不能不引起他内心的矛盾和痛楚。作为一个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在一九四七年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中同国民党反动派作过殊死斗争的老党员,他深深懂得我们的党是在为人民解放的奋斗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但是,为什么在当时“党”的意图竟如此尖锐地与人民的愿望、利益相对立呢?高震坤深思的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从他内心的郁闷、矛盾、痛苦、疑虑中,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作者通过塑造高震坤,真实地概括了通过这场运动逐渐醒悟的人们所走过的思想历程,引导观众去思索上百万人在天安门广场用血泪换来的斗争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月雪》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人物的典型性,决定着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高震坤所苦恼、所深思的问题,依靠这场人民革命运动本身的教育,得到解决。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说,他身边的年轻人的行动和感受,是作为一个横断面来展示人民群众广阔的斗争场景、炽热的革命感情,从而帮助高震坤解开脑海里苦苦思索的问题,那么,这虽然是一种必须的、基本的写法,但是,这种写法并未脱出已有的同类作品的窠臼。陈明浩这个人物的出现,才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剧本艺术构思一般化的局面。只有当这位老教授从历史经验这一纵的角度上,来揭示这场复杂的现实斗争的实质时,人们才进一步地觉察到这部戏剧的思想深度。这就是一种新意!当然,作为历史学教授的陈明浩,在有限的台词里,对现实、对文学、对天安门广场的见闻,似乎谈得多了,而对历史却谈得少了,这多少有些令人遗憾。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关键的地方,从历史的角度,说了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性的、闪耀着思想火花的语言。比如,他对尚未觉醒的民警常哲民说:“你知道谁是历史的主宰?天安门前有过多少次人民的大斗争?近百年来,皇帝、军阀、反动派都是怎么垮台的?我们又怎么建立的新中国?你知道吗?你根本不知道!你连什么叫人民民主专政,都闹不清楚!”他对高震坤说:“历史的天平,总要沉在人民这一边!”这些话既是陈明浩这个人物的见解,也是作者借以阐述剧本主题的“画龙点睛”之处。为什么在“四五”运动中,无产阶级专政机构会颠倒过来镇压人民?现在大家都能回答:是由于党和国家的一部分重要权力,被“四人帮”这一小撮暗藏的敌人篡夺了。可是在一九七六年,当时这几个丑类的真实面目尚未完全暴露;处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我们的干部和群众,是如何透过迷雾,辨别是非,认准道路,奋勇前进的呢?《三月雪》这出戏告诉我们:根本的一条,是要看对待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我们对于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集团,都不要只听他们的宣言,而是要检验他们对待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态度,看他们是代表人民的利益,还是同人民作对。这就是“四五”运动留给我们极其珍贵的斗争经验。
《三月雪》给予观众的沉思,并没有到此为止,剧中另一个人物——社会青年甄爱民又来到我们面前。这个在演员表上排列在最后一名的小角色,却赢得了观众最热烈的反响。为什么会这样呢?甄爱民是个“六出派出所,三回折局子”的小偷。他之所以沉沦到如此地步,是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的。他十一岁时,父亲成了
“叛徒”、“特务”、“走资派”,关进了监狱,母亲跳楼自杀了。此后九年,他一直被称为“狗崽子”。天安门事件教育了他,使他感到国家和自己都有了希望。于是,他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老老实实给周总理鞠了仨躬”,保证要“改邪归正”了!在这之后的斗争中,他是非分明地站在人民一边。作者对于这个人物,虽是寥寥几笔,却勾勒得有声有色,真切动人,使观众在笑声中落下辛酸的眼泪。这是我们在过去戏剧作品中从未见过的人物。甄爱民这个艺术形象的力量,就在于不仅使我们感受到“四害”横行给青年一代造成的灾难,还使我们看到在一九七六年那个寒冷的春天里,人心的向背。甄爱民在八亿人当中,可算是极个别的了。这样的人尚且能惊醒过来,参加斗争,那么,“四人帮”之天怒人怨,不得人心,是不言而喻的了;这样的人尚且有一颗关心国家命运、人民前途的心,何况其他人!因此,虽然全剧结束在高震坤等人即将遭到逮捕的时刻,但感染给观众的却是一种乐观、自豪、坚定、昂扬的情绪,使我们坚信: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三月雪》的导演刁光覃同志以“冷处理”的手法来统一全剧的基调,从而严肃、深刻地表达了剧本的现实意义。这与整部戏剧所带给观众的
“沉思”气氛,是完全相吻合的。同时,也让我们再度欣赏了以深沉、凝炼、细腻、真实而取胜的北京人艺的艺术风格。不少著名老演员参加了这次演出,周正同志饰高震坤,赵韫如同志饰高妻徐敏,田冲同志饰陈明浩,他们精湛的表演,以及几位青年演员的同台合作,给了我们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三月雪》还不是一部已经成熟的剧作。我认为,比较严重的缺陷,一是戏剧矛盾不够尖锐。代表“四人帮”帮派势力的人物没有一个上场来,舞台上出现的九个角色都是人民这一边的。自然,我们也不否定这也是一种写法;但出场的人物起码要把幕后的激烈斗争尽量反映到舞台上来。主人公高震坤所承受的压力,现在写得还不够份量。应该给高震坤以更多的、感情丰富的台词,以表达他的内心世界。缺陷之二,是高翔、韩彬、陈建华、陈建平这四个青年写得一般化了。当然,作者写他们的思想、爱情都随着革命运动的斗争生活而一起成熟起来,这是写得成功的地方。但总的看来,他们缺乏各自的性格特征,思想水平在相互之间也缺乏差异,因而不如老一代感人。衷心期望《三月雪》在现在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使其最终成为一部反映“四五”运动的优秀的戏剧作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