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积极发展符合条件的知识分子入党——重庆市在中小学校中发展教师党员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13
第3版()
专栏:

积极发展符合条件的知识分子入党
——重庆市在中小学校中发展教师党员的调查
重庆市各区县,从去年八月到今年十月,接收了三百九十九名教师入党。其中,教学骨干二百八十九人,占百分之七十二点四;省市命名的特级教师三名,模范班主任和模范教师五名。这批教师入党,在社会上和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去年六月,重庆市委组织部从市中区、沙坪坝、九龙坡三个区的中、小学党组织状况调查中发现,教师队伍中党员数量很少,特别是骨干教师中党员更少。三个区四千四百九十六名中学教师,党员只有一百六十七名,仅占百分之三点七;四千八百六十四名小学教师中,党员只有一百一十三名,仅占百分之二点三。有八十二所小学(占小学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五点四),没有一个党员教师。中学中的教学骨干,大多数也不是党员。
重庆市委认为,教师中党员少,并不是因为他们当中符合入党条件的人少,而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极左路线和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使我们的一些党组织和许多同志在知识分子入党问题上存在着关门主义倾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肃清极左流毒入手,正确估价知识分子队伍,正确对待他们中的先进分子。
真正承认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他们当中不少人已经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
长期以来,知识分子在许多人脑子里是属于资产阶级范畴的。特别是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时候,知识分子被列为“臭老九”,成了“专政的对象”。这个流毒很深,时至今日,有人仍然觉得吸收优秀教师入党,“弯子转得太快了”,担心会影响乃至改变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有的同志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这些同志仍然把自己同知识分子的关系,看成是改造与被改造,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重庆市委认为,要解决这些认识问题,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工作,从理论上拨乱反正,澄清糊涂观念;另一方面要用事实教育这些同志。从重庆市教师队伍的现状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是解放后我们党培养出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教师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即使从旧社会过来的老教师,他们中绝大多数在解放前也是脑力劳动者,而不属于资产阶级;解放后经过党的长期教育和历次政治运动的考验和锻炼,世界观的改造也有了很大进步。三十年来,在党的教育事业中,他们绝大多数人兢兢业业,做出了贡献。事实证明,他们是我们党的依靠力量,而绝不是什么异己力量。他们中不少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而且是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不仅有入党的强烈愿望,而且具备了入党的条件。重庆市第一中学有两位老教师,二十多年来,矢志不渝,迫切要求加入党的组织,并接受了各种考验,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不灰心,不气馁,受到了党内外广大群众的敬重。学校党支部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分析这两位老教师,认为他们早已基本上具备了党员条件,继续把他们拒之于党的大门之外,对党的教育事业是不利的。党支部很快通过了这两位老教师的入党申请。吸收符合党员条件的知识分子入党,不仅丝毫没有改变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相反,正是坚持了党的先进性。
破“血统论”,消除余悸,正确掌握党员标准
有些教师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少数人本人历史有些问题。一些做组织工作的同志受“血统论”的影响,把这些教师视为发展党员的“禁区”,主张“把火色拿老点,步子放慢点”,不是“往后排一排”,就是“再考验考验”。还有一些做组织工作的同志余悸未消,怕发展出身不好的知识分子入党,再来个什么政治运动,又会因“阶级调和”、“重用坏人”、“结党营私”挨整。因此,他们对教师入党,犹犹豫豫,顾虑重重。宁可“觉悟低点,作用小点,也要出身好点,政治历史干净点,运动来了保险点”。
重庆市委在重申党的“有成份论,不唯成份论,重在政治表现”政策和加强政策思想教育的同时,亲自抓典型、树样板,帮助这些同志消除余悸,大胆工作。重庆市巴县有个山村模范教师龚福永,所在党支部先后三次讨论通过了他的入党申请,但是公社党委一直压了三年。原因是龚福永是本乡本土的地主子弟,他的母亲还由他赡养,吸收这样的人入党“没有先例”。市委书记丁长河同志亲自派人调查,同基层党委一起分析龚福永的情况:他虽出身于地主家庭,但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在家乡办学,成绩突出,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他的行动表明,他早已背叛了地主家庭。他虽赡养地主母亲,但政治界限清楚。至于有无“先例”,则更不能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党员的“八条标准”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这样一分析,认识统一了。一九七八年十月,龚福永被吸收入党。龚福永的入党,打开了一些干部、党员僵化了的头脑,解除了他们的疑虑,也使那些因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本人历史有些问题而长期没能入党的同志感到欢欣鼓舞。他们说:被林彪、“四人帮”扼杀和磨灭了的入党愿望,现在又复苏了;断了的入党这条路,现在又畅通了。
正确看待红与专,重点发展骨干教师入党
林彪、“四人帮”横行时,红与专的关系被搞得很混乱。一些热爱本职工作、肯于钻研业务、教学质量高、有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不但得不到表彰,反而作为批斗的对象,被指控为“只专不红”、“反动权威”。重庆市委在接收中小学教师入党时,特别把这些教学骨干列为发展重点。不少单位讨论时认为,这些骨干教师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或多或少都受到过冲击,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他们不少人遭到打击和迫害。但他们大多数人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站稳了无产阶级立场。这些骨干教师多是中年人,在教学上是“顶杠子”的,生活上负担也最重。他们工资收入少,生活条件差,却能体谅国家的暂时困难,工作任劳任怨。这样的教师难道还不是工人阶级的优秀分子?一个人的政治表现应在工作中体现出来。通过这样历史地、具体地分析,端正了对红与专的认识,扫清了吸收骨干教师入党的思想障碍。许多人还认为,积极吸收优秀骨干教师入党,才能鼓励全体教师钻研业务,扭转有些教师不注重提高教学质量、靠吃大锅饭混日子的反常现象。第六中学副校长刘中一,是个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教育工作者。文化大革命前,他坚持教学高标准、高质量,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白专典型”批判。一九七二年恢复职务后,他仍旧理直气壮抓教学,到一九七六年又被攻击为“搞复辟”,但他带病坚持语文教学研究。打倒了“四人帮”,他向党支部递交了决心书,在胃切除四分之三的情况下,主动承担教学重任。正因为这样,他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发展他入党后,不少教师向他祝贺,表示要在新长征中齐心协力,为繁荣教育事业多作贡献。
魏亚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