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精致的音乐语言——听瑞士伯尔尼弦乐四重奏团的演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13
第5版()
专栏:

精致的音乐语言
——听瑞士伯尔尼弦乐四重奏团的演奏
韩里
瑞士伯尔尼四重奏团的访华演出,生动地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的一些古典室内乐作品再现给我国听众。四位演奏家(小提琴家亚历山大·旺·维金库普和克里斯廷·拉加兹,中提琴家亨利克·克拉福德,大提琴家瓦尔特·克里梅)凭借着自己对欧洲音乐文化的优良素养,对各种作品的感受敏锐、体现恰当,这就吸引了全场听众的心灵。
清澈温暖、亲切易懂的莫扎特G大调(作品587号)四重奏的第一乐章的主题一经展现,就有力地感染了人们。透过流畅活跃的音调,人们仿佛看见一位矫健的少年在用好奇的目光兴致勃勃地凝视着周围的世界。全曲饱满充实,富有生气。正如德沃夏克向他学生说过的一句话:“莫扎特
(的音乐)就是阳光!”确实,莫扎特这个启蒙时代的音乐大师,通过乐曲,表现了他对人类的前景是那样充满着理想。
勃拉姆斯出现在莫扎特之后一个世纪。这期间,音乐作品的风貌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勃拉姆斯的a小调四重奏作品第五十一号之二中流露着主观世界的内省,情绪隐晦曲折。四位演奏家理解这些特点,灵敏多变地把作者的构思颇有层次地表现了出来。深邃的思想境界得到流畅自如的表达,给人很深的感动。
贝多芬两首晚期作品(第131、130号)在这次演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对四位演奏家说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任务。从这些作品里,不难看到贝多芬虽在晚年,但仍毫无倦色地在创造新的艺术。为了表达内容的错综和迂回,乐曲的随想性几乎成了他的主要笔法,而且各个乐章又独具风貌。看来,伯尔尼四位艺术家对此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比如,他们在降B大调(作品130号)四重奏里从宜人的遐想般的第一乐章开始,把内心深处的浮想一一描绘,引人进入幻想境界;可是,在《抒情小调》一章里,四件乐器又和谐地唱出甜蜜悦耳的音调,有如村女歌声。终曲里突然出现有力的齐奏,让人立即追忆起贝多芬音乐所特有的英雄性格的“号召性”音调。接着,从第一小提琴开始用附点音型奏出了急促强烈的“庄重赋格”主题,声部紧密地交替和调性的动荡在赋格进行中造成异乎寻常的紧张情绪,仿佛主人公和变幻万千的恶魔在做殊死的搏斗。
一曲《情深谊长》(丁芷诺编曲)感动得听众掌声不绝。他们那样准确地理解了内容,那样独特地掌握了风格,再一次说明四位演奏者是具有优秀素养的艺术家。
瑞士艺术家们的这一谐和的重奏整体在成立之后的第八个年头访问我国。这支鲜艳的艺术之花是栽培在欧洲古老音乐文化的沃土之上的,他们今天又以精致的音乐语言感动了我国听众。这对于改变我国重奏音乐这一环的薄弱境况将是一个有益的推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