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读《小镇上的将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17
第3版()
专栏:文艺新花

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
——读《小镇上的将军》
张守仁
青年作者陈世旭的短篇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载《十月》一九七九年第三期),是一篇富有民族特色、艺术构思新颖、人物个性鲜明、开掘比较深刻的好作品。作者描写林彪、“四人帮”统治时期一位被“审查”放逐到偏远荒凉的小镇上的将军,尽管受到冷遇,仍然拄着一根闪闪发亮的茶木拐棍,在小镇上一瘸一拐地走来走去,不知疲倦地寻找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他象当地十字街头那株老樟树那样,很快地把自己的根须深深扎在小镇的泥土之中,用它的青枝绿叶,阻挡住风沙的侵袭,荫庇着周围的居民。
小说通过将军制止青年战士抢购肉、谴责医生失职等细节,把将军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使这位被诬陷为“叛徒”来到小镇上的陌生人,迅速博得了胆小、淳朴的当地居民的好感。离小镇二里地,将军居住的那个荆棘丛生的乱葬岗子,竟成为人心向往的地方。将军不幸逝世后,当地人民依照古老的传统乡土风俗,给这位具有共产主义崇高情操的革命家,举行隆重的游行葬礼。
文学是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通过我们民族所特有的表达强烈感情的方式,使作品显示出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这里描写的都是小镇上的普通人物——剃头匠、老裁缝、搬运工……。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他们各自的个性。用的是白描手法,抓住他们职业和个性的特征,寥寥数笔,略加勾勒,形象便凸现出来,神态毕露,跃然纸上。
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林彪、“四人帮”猖狂肆虐、爪牙镇长严密统治的政治背景下,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风俗画:将军死了,镇上最老的长者,献出了唯一的一具杨木棺材;老裁缝赶制了全套的寿服寿被;剃头匠给死者精心整容;遗体入殓时,焚起了高香,点起了长明灯;杠夫抬起棺椁的一刻,宰了雄鸡起杠;被将军用自己的药品从垂危中拯救出来的孩子,由父母领着,从三十里外赶来,担任了将军的孝子之职,向所有来吊孝的人,下跪叩头。出丧时,浩浩荡荡的送殡队伍,通过不足六百米的街道,竟用了整整一个上午。这是在搞封建迷信吗?不。这是人民的悼念啊!这隆重的葬礼是人民的示威,人民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敬仰者深沉的爱,对蛀害国家的虫豸们刻骨的仇恨,以此教育自己,激励自己,鼓舞自己团结起来,向蟊贼们作坚决的斗争。
山穷水尽之时,异峰突起,是这篇小说结构布局上的艺术特色。主人公死了,故事似可结束了。好比游园,路到尽头,前面竖起一座墙壁,游人可以止步了。但是走近一看,墙上却开着一个窗,窗外花木扶疏,湖光潋滟,景外有景,别具一番浩荡风光。作者对选定的题材,通过葬礼情节,作了使人意想不到的、极其充分的发挥和开掘,这就使作品有了新的深度。
作品中将军的形象,完全得力于生活中的原型。作者谈到:“在构思它的时候,我常常不知不觉地被在我们小镇上生活过的那位瘦弱、跛脚的将军种种不幸际遇和崇高精神所感动,入睡前想着想着,泪水就打湿了枕头。腹稿成熟后,我又在全县创作会议上把它讲给同志们听,座中有人抽泣。这时候,我觉得感情完全酝酿成熟,就动笔写起来。真正写的时候,感到比较顺利。”只有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塑造老一代革命家的艺术形象,用以教育人民同心同德地为四化而奋斗,是社会主义文学的光荣任务。革命前辈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更是人民的楷模。不管他,们走到哪儿,遇到什么风浪,处在什么境地,只要活着,心脏还在跳动,他们就想方设法为人民做点事情。——这是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小说所塑造的将军的形象,典型地概括了为人民所熟悉、所爱戴,而在十年浩劫中横遭迫害的将军们的精神面貌。这篇作品为我们的文学画廊增添了光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