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访罗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17
第5版()
专栏:

访罗散记
王若水
塞伊尼是罗马尼亚北部边境马拉穆列什县的一个乡,那里的居民从来没有见过中国人。
我们的到达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人们三五成群地站在街旁,微笑着,好奇地注视着我们。“基那,基那!”(中国,中国!)我听见他们这样说。我想,如果不是害怕失礼的话,他们一定会把我们围起来了。
家庭妇女挤在阳台上往下看,当我们招手的时候,她们都活跃起来。
尽管这是罗马尼亚的偏僻地区,但人们的衣着都很漂亮,看不出同布加勒斯特有什么明显的区别。百货商店里的东西是丰富的,其中有不少中国的出口商品:瓷器、罐头、文具、玩具、手工艺品等等。我问一个售货员:“顾客们对中国商品有甚么意见吗?”她说:“中国货很受欢迎,特别是篮子销得很快,一到就卖光了,希望多来一些货。”
陪同我们的一个罗马尼亚朋友说:“你们不管到哪里,都可以随意敲门,都会受到欢迎。罗马尼亚人是好客的,特别因为你们是中国人。”
这是真的。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遇到的是同样的友谊。
一群小学生在斯洛博齐亚市的百货商店门口发现了我们。他们相互叽叽喳喳地说些什么,不时看我们。我们打了个招呼,他们马上过来了。在谈了几句话后,一个小姑娘就邀请我们到她的家里去作客。“为什么不呢?我家就在那里。”她用手一指。
在雅洛米察和普拉霍瓦,盛情的主人让我们在宴会上欣赏罗马尼亚民间音乐家的演奏和歌唱。
那是美妙难忘的夜晚,我们沉浸在罗马尼亚的音乐海洋中。使我们惊讶的是罗马尼亚的民间音乐是如此的丰富。乐师们奏了一支又一支,歌手们唱了一首又一首。穿着古老的民族服装的歌手们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做作,她们唱得那样兴高采烈,完全陶醉在自己的歌唱中,仿佛忘掉了是在给别人表演。不需要鼓掌,不需要你叫“再来一个”,她们一口气可以唱十几支,当中没有停顿。休息一会儿又这样唱。她们好象恨不得把所有记得的民歌都唱完,而又偏偏多得唱不完。
罗马尼亚党和政府很重视群众文艺,根据齐奥塞斯库同志的提议,每年都要组织一次“歌颂罗马尼亚”艺术节。这是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男女老少都参加,数目达几百万人。演出的节目要进行评比,得奖的节目要到布加勒斯特举行汇报演出。内容当然主要是歌颂党、社会主义祖国、罗马尼亚人民,但是也有一些是揭露和讽刺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批评一部分领导干部的。此外,比赛节目中还有一部分科技活动。我们还注意到,各地的文化宫、俱乐部很多。罗马尼亚显然是注意到了西方文化对社会风气的某些不良影响的问题。他们用这种办法来使青少年能够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在这种活动中受到了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教育。
在喀尔巴阡山区的锡纳亚的一家现代化的旅馆餐厅里,我们看到几个年轻人组成的乐队。他们蓄着长头发,留着长胡子,你以为他们唱的是什么西方的流行歌曲了,可是人家告诉我,他们唱的内容还是歌颂罗马尼亚,而且这个乐队是在艺术节中得了奖的。
对于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罗马尼亚的同志是注意吸收的。拿建筑来说,他们的房子既盖得快,又设计得很漂亮。各个城市还进行美化环境的竞赛。我们到过的巴亚—马雷市就得过奖。县委大楼和我们下榻的那个旅馆,就是罗马尼亚的设计师的杰作。这些建筑巧妙地把现代化的风格和本地区的特点结合起来。它们是现代化的,又有罗马尼亚的民族形式。
布加勒斯特和皮特什蒂市新建的街道也很漂亮,不象我们在国内看惯了的那种一条直线,一览无余,而是有意来一些弯曲,富有变化,却又不显得凌乱。据说,开始这样搞时有过争论,但建成以后,大家看了都说好。这也是实践检验吧。从这里我也想到了我们自己的城市和村庄的建设。我们有些同志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社会主义同“整齐划一”甚至“一刀切”联系起来,好象社会主义只能承认共性,不能承认个性似的。
罗马尼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努力保存他们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珍惜他们的历史。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展出有关本地区历史的文物,包括古老的服装和各种生活用品。
文教委员会的领导人对我们谈到了罗马尼亚的文化方针。他们认为一方面要发展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吸取外国比较进步和健康的文化。吸取外国文化是有选择的,至少要是无害的。“如果我们要买一部电影,或者译一本书,这就要经过讨论批准。我们没有专门的审查机关。报刊的审查制度已经取消了。但我们还有别的形式,由有关部门来考虑这个问题。要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西方电影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的标准。有的片子基本可以,个别内容不适当,放映前可以在报纸上作批判性的介绍。”如果由于工作上的疏忽,偶然上映了不好的电影,报纸会提出批评。严重时由国家出面干预。“但最好是不用行政的办法,而是由群众来分析批判。对于青年,要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外来的影响总是有的。”
这个文教委员会是党和国家的机关,直属党中央,但作为国家机关,又和部长会议联系。它有一个领导委员会,共八十五人,除本机关的组成人员外,还吸收了有关方面的人士参加,如作家协会、工会、妇联、共青团、教育部以及各地工农单位的代表。每三个月开一次会,讨论有关文化教育的重要问题,讨论专业文艺和群众文艺活动的计划,包括出版、演出、电影生产等计划。这些计划经过领导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就交给一个二十五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去执行。
在企业内部广泛实行着“劳动人民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例如布加勒斯特纺织厂的劳动人民委员会共三十五人。党委书记就是劳动人民委员会主席,厂长是副主席,其他成员是工、青、妇等组织的代表。还有十九个人是从工人当中选出来的。这样就有了广泛的代表性。这是企业的民主管理机构。
当然,单有企业的民主管理机构还不够,还必须提高企业的自主权。罗马尼亚的同志说:过去是生产好的工厂收入全部上交,亏损的工厂由国家补贴,还说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错误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当表现在经济效益上。现在企业实行财务自理和自行核算,要求以收抵支。去年年底规定了企业的利润百分之六十上交,其余百分之四十留归自己。这笔钱可用来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也可用来提高工人福利,包括兴建住房在内。企业除了以收抵支以外,还要以销定产,就是说,要根据向国内外销售产品的合同来制定计划,不能盲目生产,造成积压。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并不是没有阻力的。据齐奥塞斯库同志在一九七八年三月罗共中央全会上的报告说,早在一九七四年就决定开始试行一些改进经济—财政体制的措施,其中一项就是采用净产值指标来代替总产值指标。当时打算在一九七六年实行。“但负责试行的机构年复一年地总是说,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到去年年底,他们说,这种办法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在找出其他指标以前,还必须维持现状。中央政治执委会不同意这种结论,决定立即制定和采取这些已推迟了四年的措施。这种状况促使我们再采取替换一些干部的措施,因为他们阻碍了党所指示的这些措施的贯彻。”
我们在罗马尼亚访问了一些工厂、农庄,处处感到一种工作的劲头,感到党和政府在实行着强有力的领导。政治鼓动当然是很重要的。《火花报》每天都在头版登载各地生产的进度,号召用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二大(当时十二大还没有召开)。物质鼓励也是起很大作用的,企业经营的好坏,是要影响到领导人的工资的。如果哪个企业超额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五,那就领百分之一百零五的工资;如果只完成计划的百分之九十五,那么对不起,要扣掉百分之五的工资。当然,生产搞得好的企业,工人也有分红,工人的福利也多。
罗马尼亚的同志承认,现在他们的国家在欧洲还是相当落后的,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国家的发展也是很快的。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八年,他们的工业平均每年以百分之十二点一的高速度持续发展。他们对于自己的目标有一个新概念,叫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不叫“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叫“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关于这个问题,党刊《社会主义时代》杂志总编辑斯特凡·沃伊库同志解释说:社会主义不单是指经济上的狭隘的意义,而且要有全面的性质。首先要有发达的经济,但还要发展文化,提高人的觉悟,培养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还要有自由(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
罗马尼亚在走着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罗马尼亚本民族的特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