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读闻一多的佚文想起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19
第6版()
专栏:

读闻一多的佚文想起的
康伣
在纪念闻一多八十诞辰的日子里,昆明师范学院的同志发现了闻先生遗著《昆明的文艺青年与民主运动》这篇重要佚文。这是研究闻一多后期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也是研究昆明民主运动的重要材料。
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末期到解放战争前夜的昆明,号称“小解放区”,一批批的文化战士和青年学生云集于祖国这南疆重镇。记得有一位刚从河南逃来的同学,在西南联大的“新诗社”开会时,用浓重的乡音朗诵着自己的新作,称道这里是“有阳光、有青草”的地方,深得作为“新诗社”导师的闻一多的赞许。
这个“有阳光、有青草”的“小解放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昆明人带着“精神上的伤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学习老解放区的榜样,向制造灾难的“自家人”作斗争取得的。民主战士闻一多,抗战初期和青年学生们一起,步行三千五百里,途经湘、黔、滇数省的山山水水,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昆明。他把所见所闻有关西南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优良品质,都深深地镌刻在自己的心田上,终成为他参予开辟“小解放区”活动的一种动力的源泉。
这个“小解放区”的民主运动,有这么个突出特点,它始终是与文艺活动胶结在一起的。那些冲锋陷阵的民主青年,许多便正是活跃在城乡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
那时,青年们象一匹匹脱缰的骏马,也不知灵感打从那儿来,整天文思如潮涌,总是编个歌就唱,抓住诗就吟,拉起个班子来就演戏。我们的文艺是无价的,演出几乎从不售票;我们搞文艺工作是无私的,从不知创作还会有稿费,也未想过作品上要留下自己的大名。我们的文艺是战斗的、健康的、活生生地向前飞奔的。它表演的机会也真多:比如诗人节到了,“新诗社”就请来诗人光未然朗诵艾青的《火把》,闻一多又亲自介绍田间的诗;反内战呼声高,“剧艺社”就将《凯旋》搬上街头演来演去;国民党在重庆开个什么反动宣传会,我们的“阳光美术社”就活画出一幅亲蒋教授的尊容,张贴在西南联大新校舍的土墙上;“一二·一”运动前后,“高声唱”歌咏队在广场、在街头高唱《我们反对这个》、《民主是哪样?》:“民主是哪样?民主是哪样?民主是一杆枪……”的歌声响彻大西南,它同风行一时的《茶馆小调》、《古怪歌》等歌曲一起,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使他们丑态百出。
那时,新中国剧社曾辗转来滇,演出了反封建的古典名剧《大雷雨》及郭沫若的历史剧《棠棣之花》;纳西族青年歌手们到昆明舞《跳月》,奏叶笛,歌芦笙。胜利复员前夕,一九四六年的“五四”之夜,昆明学联为欢送北上师友,又在云南大学的操场上,演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参加这营火晚会的青年们,憧憬着解放后的新生活,应和着鼓点的节奏,扭起了秧歌。
配合运动的开展,各种刊物如《民主周刊》、《文艺新报》、《学生报》、《妇女旬刊》、《今日文艺》等等,都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至于各大中院校里的壁报,自创新形式,结合它的战斗内容,吸引着成群的读者。应时而来的报告会、讲演会,一次一次地向青年灌输新思想,启发他们去考虑新问题。正如闻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所说:“这里的文艺工作者是真正为人民服务了的一群。他们一面曾将文艺的种子散播在民间,一面又曾将人民的艺术介绍给都市的知识层。通过文艺的桥梁,这里的诗歌、音乐和戏剧工作者已经开始把农村和都市联系起来了。”
治学严谨的闻一多教授,是爱国诗人,同时又是严谨的理论工作者。五四运动以来,他深感国穷民凋的苦楚,激情似火,愤而成诗;晚近十年间战乱频仍,更迫使他从各方面接近劳动群众。他从古书堆中钻出来,参加了尖锐的政治斗争;他在“惶惑”、“苦闷”中反复探索,研究马列主义,并把它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的血肉。通过生活实践,他终于“想通了”,“明白了”:民主自救的运动是从民族自卫的战争中孕育出来的。并向群众宣传:“民主运动是民族战争的更高一级的发展。更高的发展是由于更深的体会和更深的觉悟。”从“体念”到“觉悟”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作为民主运动思想基础的体会与觉悟,又是从劳动人民受压迫的现实和他们的不屈意志里孕育出来的。
因之,闻一多的民主理想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的民主运动”,他总结出昆明文艺工作者的贡献,在于他们用文艺架起了从都市到农村的桥梁,并肯定这项工作的成效必将是伟大的。闻一多深知“民主的争取是一件长期艰苦的工作”,同样,要走上文艺工作者已经开辟的这条道路,也必将是漫长的。只有“继续为人民服务和向人民学习”,踏踏实实地坚持走这条道路,才可能通向“广大的劳动人民的民主运动”。在运动中“青年是先锋,文艺作桥梁”已为革命历史所验证,我们从“一二·一”运动前二十七年看五四运动,从后三十年看一九七六年的“四五”运动,文艺的新里程不是一再地与民主的新高潮联翩而至的吗?
二十年代初期,闻一多在一篇著名的诗评中就说过:“二十世纪是个反抗的世纪”。在将近六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与各种类型的反动势力进行了反复的搏斗,于今又争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新长征路上更需要劳动人民的民主,因此,“思想解放”就又成为新时代的新呼声。读闻先生这篇佚文,对我们考虑文艺与民主运动的关系,是大有启发的;闻先生以生命争民主的实践,更可以鼓舞我们的勇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