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县委书记赶集——记张贵联研究集市情况指导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20
第2版()
专栏:

县委书记赶集
——记张贵联研究集市情况指导生产
河北省巨鹿县去年春天开放农村集市贸易以来,县委书记张贵联成了赶集的“常客”。张贵联为啥赶集,起初不少干部、群众并不摸底细。集市上,认识他的群众,往往向他投来疑惧的眼光。
张贵联赶集,当然有他的目的。
随着这位衣着简朴的县委书记频繁地赶集,全县农村集市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全县九十五个古老传统的集市庙会陆续恢复了;插花集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农副产品上市了。城乡集市,成交活跃,秩序井然,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张贵联赶集,不仅是为了打开这个农村经济的流通渠道,更重要的是想如何利用这个市场为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服务。
今年夏季,巨鹿县小麦比去年增长一成多,又赶上国家实行了粮食超购加价政策,张贵联满以为群众会踊跃向国家交售超购粮。可是,他在农村市场上了解的情况却出乎意料:新上市的小麦日益剧增,价格猛跌,甚至大大低于国家的超购价格。难道果真象有人说的那样,农民分的粮食无处盛了吗?张贵联根本不相信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他顺藤摸瓜,分别到有关生产队、粮站、信用社进行调查,发现集市上大量抛售的粮食主要来自那些丰收的穷队。这些队过去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干扰破坏下,生产靠贷款,社员分配不能兑现。今年丰收了,都想多卖给国家一些粮食,指望得到一笔收入。但是,有的信用社却把人家交售的超购粮款全部截留顶了贷款;粮站在小麦收购上也存在着压级压价现象。因此,这些穷队便宁肯忍痛到农村集市上低价卖,也不愿到国家粮站高价卖。张贵联认为,党的三中全会制订的一系列政策,目的是为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可是,一些主管经济部门的同志,还没有真正领会这项政策的精神实质。他们对待刚刚恢复了一点元气的穷队,不是加柴添火,而是在釜底抽薪。于是,他着手解决粮食部门随意压级压价的作法,使之按照国家的规定,正确评级定价。同时通过和信贷部门协商,决定对穷队暂不扣还贷款,他们出售的超购粮全部付给现金。这样一来,各种满载小麦的车辆又向粮站涌来。
秋收以来,粮食上市又达到新的高峰。其中红薯干几乎充斥了整个粮食市场,价格要比国家超购价格低百分之三十。张贵联心里明白,今年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约占全县粮食作物面积的四分之一,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按照国家征购粮食品种的规定,薯干不能超过交售总量的百分之二十。这样,大批薯干就只能上集了。看到集市上许多农民守着一袋袋白花花的薯干卖不出去发愁,张贵联心里十分不安。为了寻找薯干出路,他走访了基层供销社、粮站、生产队粉房,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然后,主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了三条措施:一是由粮站议价收购;二是由供销社组织生产队大力开展加工粉条副业;三是由粮食和供销部门与外地粮食部门、企业单位签定销售合同。这“三着”棋一走,打开了薯干销路,农民喜笑颜开。目前,在巨鹿的农村里,几乎队队绳索如网,粉条满挂,各粮站收购的薯干堆积如山。
一年多来,张贵联通过赶集对农副产品价格的调查研究,还发现本县农业内部比例严重失调,在种植上存在着不少问题。集市开放以后,粮食大量上市了,但是不同粮种的价格相差很大。比如,一斤绿豆就相当于三斤小麦的价格,一斤香油要高出国家牌价的三点五倍,还有花生、黍稷等也特别贵。张贵联通过了解,进一步看到因地制宜种植小杂粮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于是,去年以来,县委根据本地风沙、盐碱地多的特点,重新调整作物种植布局,把粮食作物集中压缩到稳产高产田里,扩大了花生、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根据一些大队的经验,号召全县在沟旁、渠边、玉米和红薯地里种植绿豆、豇豆、芝麻等作物。这样,今年全县粮食面积尽管比一九七六年减少两万多亩,而粮食总产量却增长了三成半,还多收了花生六十五万斤,棉花五十五万斤,油菜籽七万三千斤,芝麻两千多斤,苜蓿两千多万斤。如今,在巨鹿农村市场上,小杂粮的价格,都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张贵联赶集尝到了甜头。他最近对记者说:“过去,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只重视计划,而忽视了市场的调剂作用,吃了不少苦头。如今,随着农村商品生产日益活跃,农村集市越来越成为反映全县经济发展状况的橱窗。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如果象天气预报员那样,能够准确地掌握市场行情变化,就会在指导生产上,增加自觉性,减少盲目性。”
张立孔
新华社通讯员 刘振国
新华社记者侯志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