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8阅读
  • 0回复

评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21
第3版()
专栏:报刊论文介绍

评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
今年十二月十一日《光明日报》和第十二期《历史研究》杂志,分别发表了杨东梁、王俊义和左步青、章鸣九四位同志写的、题目均为《评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两篇文章,对戚本禹一九六七年三月抛出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一文进行批判。
这两篇文章指出,戚本禹颠倒历史,歪曲、混淆爱国与卖国、革命与改良、反帝与排外等问题,以批《清宫秘史》这部影片为名,大兴问罪之师。其实,《清宫秘史》不过是一部普通历史题材的影片,戚本禹却借题发挥,叫嚷“围绕着《清宫秘史》这部反动影片”,“是以毛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派同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开展了一场严重的斗争”,并杀气腾腾地鼓噪:“重新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一定要把这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打倒”。这就和盘托出了戚本禹之流批判《清宫秘史》的罪恶目的。
被戚本禹称之为卖国主义的《清宫秘史》,究竟是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的呢?这要看影片的具体内容和主要倾向是什么。在中国近代史上,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指在反侵略战争中,保卫祖国,坚决抵抗帝国主义入侵;或在民族危亡之际,对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锐意改革,力除时弊,直至起来革命,用暴力推翻垂死的封建统治。十九世纪末叶的中国,当时的客观历史形势提出了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二是要为已经产生的中国资本主义向前发展创造条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代表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变法维新、救国图强。这种变法主张得到了颇想有所作为的光绪皇帝的支持。而以慈禧为头子的封建顽固派,却极端仇恨任何含有积极意义的改革。《清宫秘史》这部影片大致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实际,对维新派与光绪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对慈禧等封建顽固派给以鞭笞和揭露。这样的影片有什么理由说它是卖国主义的呢?
按照戚本禹的理论,凡是历史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与事,统统是错误、反动的。他从评论戊戌变法开始,生拉硬扯,一直评论到建国初期我党对待资本主义的政策,危言耸听地描绘出一条黑线,似乎我们党内有一大批领导干部一心一意地拜倒在资本主义面前,死心塌地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以至于非发动一场“造反”“夺权”的风暴不可。这样,就对于当年肯定《清宫秘史》有爱国主义倾向的同志,陷人入罪,以至达到了极端惊人的程度。
这两篇文章指出,讨伐所谓“改良派”及正确评价改良的人们,是戚本禹挥舞的另一根大棒。究竟如何看待历史上的革命与改良呢?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在分析任何一个问题时,必须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戊戌变法是十九世纪末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与同时代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以反对社会主义革命为目的的改良主义,在背景、性质和历史作用等方面是基本不同的。当时,西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无产阶级革命方兴未艾,改良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起着腐蚀剂作用。而此时的维新派,针对当时的民族危亡,提出求富图强的改良主张,这无疑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改良与革命是历史前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当革命条件尚未成熟时,改良就起着动员舆论、聚积力量的作用。
戚本禹大骂改良,还有一重用意,就是鼓吹暴力论。林彪、“四人帮”反复鼓吹这种货色,挑起武斗,策动了一场以全面内战为特征的破坏性极大的“暴力革命”,在这方面这篇文章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这两篇文章还指出,戚本禹打着歌颂农民革命的幌子,无限夸大、抬高农民革命,十分荒唐地把农民的弱点、局限性当作可资学习的榜样,当作革命遗产来继承。戚本禹把义和团“杀洋人”、“砍洋头”,把驻有外国使馆的东交民巷改为“切洋街”,把御河桥改为“断洋桥”一类盲目排外的行动,都不加分析地全面加以肯定。这分明是用义和团来比附“红卫兵运动”,妄图利用一部分青少年的幼稚与狂热,去破坏党的外交路线,制造混乱。
总之,戚本禹伪造历史,冤诬古人,不过是借批《清宫秘史》为名,制造阴谋。现在阴谋已经揭穿,沉冤终要昭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