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竞争·时效·考试——参观读卖新闻社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21
第5版()
专栏:

竞争·时效·考试
——参观读卖新闻社随记
余焕春
从东京新大谷饭店出发,驱车前往读卖新闻社,在一幢黑白两色的十二层建筑物旁停住了。这幢建筑物的塔楼顶上,悬挂着一面红白两色旗,白底上写着两个汉字——“读卖”,这就是我们要访问的读卖新闻社。
大约三百七十多年前,日本在德川幕府执政的江户时代,有人把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写成文字或画成图画,刻在粘土上,烧成瓦版,在街上边读边卖。读卖瓦版的人被称作“读卖”,瓦版也称作“读卖瓦版”。一八七四年,《读卖新闻》创刊,便由此得名。至今,《读卖新闻》已有一百零四年历史了。
《读卖新闻》出版日刊和晚刊。日刊六大张,二十四个版;晚刊三大张,十二个版。据一九七八年统计,它日发行量突破了八百万份,居日本报纸首位。
《读卖新闻》自务台光雄在一九六九年担任社长以来,积极主张同中国友好。中日建交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时,《读卖新闻》都发表社论和文章,认为是顺乎历史潮流,符合民心民意。今年三月,为迎接中国国庆三十周年,它进行了“立体报道”,先在报上刊登长篇通讯《三十岁的中国》,后在东京、札幌等市县二十个电视台播放实况。这些报道,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读卖新闻》为了扩大它的读者面,极力突出它的“群众性”、“庶民性”,要求报上文章通俗易懂,使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就能阅读。它的社会新闻写得细腻,富有人情味。它的“人生向导”专栏,专门解答读者“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难题”。它根据读者的兴趣,开辟有关妇女活动、体育运动、宗教、科学和其它各种专栏,颇受读者欢迎。
读卖新闻社不仅拥有报纸,还拥有一家电视台,经营收益比较高的娱乐、旅游业,象高尔夫球场、旅行社、交响乐团、棒球队等。这些企业为《读卖新闻》在竞争中提供经费,扩大影响,增加销路。读卖新闻社经营的“巨人军”棒球队,就是别的报社无法仿效的一个竞争手段。
棒球被称为日本“国球”。“巨人军”棒球队是日本实力最强的队,特别是队员王贞治曾打破垒球世界纪录,深受日本棒球爱好者欢迎。每当“巨人军”棒球队出场比赛,人山人海,要想弄一张入场券很不容易。这个时候,《读卖新闻》便向读者免费赠送入场券。有不少人由于喜欢“巨人军”,想在看球方面得到好处,便订阅《读卖新闻》。据说,“巨人军”棒球队为这家报纸吸引了百分之二十的读者。
我们到达读卖新闻社接待室时,正是当地时间十时正。十时二十分,开始参观。十一时十分参观工厂印刷部分。在隆隆的机器声中,当天《读卖新闻》晚刊,正从高速轮印机上倾泻而下。那散发着浓烈油墨气味的报纸上,登着一条消息:“《人民日报》代表视察本社最新的新闻制作过程”。旁边刊登一张我们在接待室受到欢迎的照片。十二时许,当我们回到住处,放在桌上的《读卖新闻》晚刊,已经有将近一半的新闻更换了。我们参观的消息仍登在第一版原处,旁边的照片却换成最新拍摄的,那画面正是我们在轮印机旁看新出版的晚报。
后来,我们才明白,《读卖新闻》晚刊每天印三次,每次间隔大约一小时。在这一小时里,不断有新的事情发生,所以三次印刷的晚报,内容不完全相同。早报也是如此,一天要印四次。陪同我们的记者丹藤说,“都是为了及时把新闻传达给读者”。在参观过程中,这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印象之一,《读卖新闻》的采访、编辑工作迅速、及时。它设在国内的六十个分支机构,三百五十个通信部,七百八十多名记者,每天向编辑部发稿大约一百万字左右。遇有突发性事件,诸如火山喷发、洪水、地震、海上事件等,立刻派专机飞往出事地点采访。我们在《读卖新闻》编集局看到,国内外新闻,通过电传打字电报和写真电传机,源源不断涌到编集局各部。各部很快把稿件编好送到整理部(相当于总编室)。整理部根据稿件的新闻价值,安排版面,统一把原稿发至自动排字车间。中间没有多余的环节,更不延误时间,稿件的采用率都很高。国内稿件达百分之八十,国外几乎百分之百。
印象之二,《读卖新闻》有一个现代化的工场,能够及时把报纸排印出来。排字使用汉字电传打字机和自动排浇机,一分钟可以排浇一百一十四个字,共有一百台这样的机器。东京总社编排好的版面,可以同时用二十台电传机发给北海道、大阪、青森等地。过去靠火车传到北海道,要两天时间,现在只要四分钟。它的高速轮印机,一个小时最多能印报十三万份。报纸印好完全是自动计数、堆积、捆包,直接送到汽车上。当然,《读卖新闻》还没有淘汰笨重的铅字、铅版。与世界上使用电子计算机最新技术相比,落后得多。
竞争也好,时效也好,离开了第一线记者,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读卖新闻》非常重视记者的培养。那么,它是怎样培养记者的呢?
三十一岁的记者荒井利明,同我谈起他自己进读卖新闻社的经历。他说:他毕业于东京大学。就业那年《读卖新闻》招收记者三十名,结果报考的大约有三千人,真是百里挑一,他考取了。新录取的记者,首先要派到地方上锻炼五年,采访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新闻。经过五年考察,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总社的需要,再分到各专业部。到专业部之前,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专门培养和训练。荒井的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培养一个记者,要经过很多次考试。荒井现在在国际部搞中国关系报道,他说:“我已经工作八年了。考试还没有完哩!”
谈到考试,各人的经历不同,对考试的感受也不一样。年轻的荒井利明是一种心情,年纪大一点的编集局整理部长坪井良一却是另一种心情。他有二十五年报纸工作经验,有很深的社会阅历。他同我谈起工作体会时说:“我每天的工作象考试。考试官是读者、局长、社长,但比较起来,可怕的是读者。”从职业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来说,这种心情和感受,是真切的。他道出了一个普通的道理。报纸如果脱离群众,就失去生气,失去存在的价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