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林粮要一齐上——咸宁地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查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23
第2版()
专栏:

林粮要一齐上
——咸宁地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查纪事
发展多种经济,是妨碍粮食生产,还是促进粮食生产?我曾带着这个问题到鄂南山区作过两次调查。
鄂南,属湖北省咸宁地区,既是全国苎麻的集中产区之一,又是著名的武昌鱼的故乡。这里,七山一水二分田,是低山丘陵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自然资源丰富,有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的传统。农业合作化后,粮食和经济作物曾大幅度增长。后来,由于工作上的错误,指导思想的片面,硬搬大寨经验,一年到头为粮忙,出现了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挖麻(或其它经济作物)种粮的畸形状况。据不完全统计,到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全地区毁林开荒、挖麻种田、围湖造田近百万亩。一九七六年与一九七一年比,木材蓄积量减少百分之五十五点九;苎麻、鲜鱼等产量各下降百分之三十以上。占全国苎麻总产量四分之一的阳新县,苎麻种植面积被挤掉了三分之二,一九七六年产量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鄂城县一九七一年前有湖泊三十五万多亩,年产鲜鱼五百五十五万斤;一九七六年,只剩下十四万多亩,鲜鱼、白莲大大减少。
多种经营大量减产,粮食也上得慢,许多社队年年要吃国家的返销粮。一九七六年前的十年间,社员平均收入只增加四元,人均收入在五十元以下的困难队增多了,社员生活越来越穷。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咸宁地区的同志曾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鄂南山多、田少,只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就能林茂粮丰,五业兴旺,不愁富不起来。但省里主管农业的领导同志,却说他们“因循守旧”,“不听话”,认为山区穷就穷在粮少石头多,出路就是开山劈地,扩大粮食面积,只有粮食上去,才能富起来。
究竟谁不听话?是群众不听领导的话,还是领导不听群众的话?地委领导同志们不断地思考着、议论着这个问题,并同县、社的领导干部分期分批深入三十个社队调查研究。蒲圻县新农和星光两个大队,一山之隔,都是山多田少。新农原来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守着群山不吃山,只去啃那几分田,越啃越穷。后来他们改变方针,以林促粮,几年功夫,林粮一齐上,扭转了局面。星光大队死守着“粮食不上纲,其他顾不上”的说法,一直靠国家贷款和返销粮度日。生动具体的事例使他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单打一抓粮,丢掉多种经营,粮食上不去。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地委调整了作物布局:灌溉条件较好的北部沿长江的嘉鱼、鄂城、蒲圻三个县,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在渠道线以上丘陵缓坡,有一定水利条件的阳新、咸宁、崇阳等县,发展茶、麻、杉、竹等多种经济和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并举;在山高坡陡的通山县等地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在大大小小的库区,发展柑桔等果木;在铁路沿线的山坡上主要种植茶树。
随着水利条件不断改善,他们又帮助人民公社制订了更具体的生产方针,使全区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布局更为合理。三中全会以后,全地区又因地制宜地退还山林、水面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近二十万亩。今年初,嘉鱼县根据群众的意见,把不适当扩大的粮食面积减下来,一部分“退田还湖”,一部分恢复名牌的“嘉鱼芝麻”生产。调整后,全县粮田虽减少了一万三千亩,但同去年相比,却增产粮食三千万多斤,“嘉鱼芝麻”三百多万斤,苎麻一万二千多担。此外,从湖里、库里、塘里收获的水产,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三中全会以来,全地区新建起四十三个菜牛场,二十二个养羊场。今年到十月份为止,已出售菜牛一万五千多头。过去,遍野山花不养蜂;今年,驰名日本、香港的紫云英蜂蜜大丰收。同时,全区已发展经济林、用材林、楠竹林、茶园、桑园、果木园二百二十七万多亩,山林覆盖面积达到百分之三十二,比一九七一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二。
多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粮食生产。一九七八年,全地区的粮食总产量,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三十点五,今年比去年又增长百分之九。
本报记者 刘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