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多练点本领,少找点“替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24
第3版()
专栏:文艺随笔

多练点本领,少找点“替身”
卢 刚
彩色故事片《报童》中,王铁成同志塑造的周总理的光辉形象是很动人的。这里,且不论王铁成同志是如何在形神兼备上花功夫的,单是“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那一笔题词,就值得一赞。当影片中的周总理拿起毛笔,凝思于案前时,我习惯地想到,下面该是一个手的特写镜头了。找一位娴熟总理手书的书法家,穿上总理的服装,为演员代劳一下并不费事。用“替身”来完成演员做不到的高难度动作,这是电影的“独家魔术”,简便易行又保险。但是我想错了。我惊异地看到,王铁成同志扮演的周总理在一个既能看到手,又能看到脸的中景镜头里,挥笔疾书了,随后,镜头又从手的特写拉成人物半身,周总理的千钧力笔、浩然正气,历历在目,真实可信。我不禁为演员的功夫所深深感佩。据说王铁成同志原来就有些书法功底,为了演好周总理的这段戏,他又苦练总理书法,其中甘苦,可想而知。
由此,我联想到许多优秀的中外电影演员,他们在剧中人物需要时,都能拿出一些真本领,而不依赖“替身”。请看,彩色故事片《聂耳》中,赵丹塑造的人民音乐家聂耳有多少拉小提琴的动作,那指法、弓法、姿势、乐感都与音乐的要求比较吻合,如果演员没有足够的音乐素养,是无法塑造这一艺术形象的。故事片《英雄儿女》中刘尚娴扮演的志愿军文工团员王芳那朝鲜长鼓舞跳得多么优美动人!至于闻名世界的喜剧艺术大师卓别林那高超的形体功夫更是脍炙人口了。在他早期作品《摩登时代》里,为了塑造工人查理被机器驱使的悲剧形象,卓别林几乎综合了戏剧、杂技、舞蹈、体育等各种表演手段,对人物做了夸张的艺术描写,引人入胜,感人至深。
由于林彪、“四人帮”十年间对于人民电影事业的严重破坏,许多青年演员基本功训练差,表演艺术水平低,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问题至今还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的青年演员大多缺乏多方面技能的训练,习惯于依赖“替身”。有些演员不会开汽车,剧中人物需要时,只能在近景时很不象样地来回转转方向盘,在全景时就只好请职业司机做“替身”;有些演员不善马术,剧中人物需要时,只能在近景时骑骑弹簧板凳,在全景时请草原上的骑手做“替身”;有些演员不通乐器,剧中人物需要演奏乐器时,只能拍摄演员的脸和背身,镜头要小心翼翼地避开手,免得露馅;有些演员不善游泳、滑冰、体操,要请运动员做“替身”……。当然,“替身”是不能一概排斥的,因为演员不可能是万能的,对于那些角色需要而演员又一时无力掌握的技术性很强的高难度动作,仍然要请“替身”帮忙,某些惊险动作还要用特技来完成。但是“替身”毕竟有很多局限和弊病,不可多用或滥用。那些带有一定技术性的高难度动作往往最能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职业性格特征,用了“替身”,就不得不脸、手分家;脸、身分家,把手——这个“第二张面孔”乃至全身让给非演员去表现。镜头处理被迫割裂、中断,甚至人为地回避观众最想看到的部分。这给影片的人物刻划、艺术处理,造成多么大的损失啊!
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电影所能表现的内容越来越深入和广泛,观众也很自然地要求电影在表现生活时更具体些、更真实些、更直接些,力避舞台式的假定性。这就要求电影演员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真本领,去适应各种角色表演的需要。我们的青年电影演员们应该有广泛的爱好和多方面的才能。除了日常的表演及语言、形体等训练外,领导上应当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他们最好能经常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通晓一点乐器,还要学点歌唱,学点舞蹈,学点戏曲,学点曲艺,学点书法,学点绘画。……同时还要学习文学、历史、哲学、政治,懂得一些数理化的基本常识。只有这样,才能对角色理解得深,把握得牢。当然,还必须向生活学习。要观察、分析社会上的各种人,研究他们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作风气质、性格爱好乃至举止言谈、音容笑貌、穿着打扮、生活情调等等。这些方面的积累丰富了,才能把角色演活、演深。
常言说得好:“艺多不压人,学艺无止境”,“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青年电影演员同志们,要珍惜时间,要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不要满足于一副漂亮面孔和一点表演的“灵气”。让我们展开青春的双翅,练就更多的本领,向那些未被探索的艺术领域奋勇进击,去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