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追求——记下乡知青先进代表赵军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9-12-28
第3版()
专栏:

追求——记下乡知青先进代表赵军翔
本报记者 田流
他,赵军翔,十九岁高中毕业后,自动要求上山下乡,到了吉林市孤店子公社曹家大队。
插队一年半后,社员们觉着这小伙子好,选他当了第一生产队的队长,这时他还不满二十一岁。
曹家大队共有五个生产队。第一生产队最大,不论户数、人口、土地,都占全大队三分之一以上;也最穷最落后,亩产只有一百一十八斤,总产不过十七万斤,社员口粮吃不到三百六十斤。小赵当队长后,第一年,粮食产量提高到二十二万斤,社员口粮增加到四百二十斤,基本上够吃了。第二年,总产量增加到三十五万斤,社员口粮提高到五百二十斤,有富裕了。第三年,总产量增加到五十四万斤,向国家交售余粮三十万斤,比小赵刚来时的总产量还高百分之八十。
三年,第一生产队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大大改变了——正因为这样,大队支部书记对小赵说,“小赵,这几年三队闹不团结,把地撂荒了,社员生活很苦,你去帮助帮助吧。”小赵到三队后,只经过两年,三队竟变成了全大队最富的队了,社员口粮从二百三十九斤,提高到五百二十斤,劳动日值从八分钱提高到一元一角,比全大队平均水平高百分之十。
经过将近十年的锻炼,赵军翔成了曹家大队最受人拥护最受人爱戴的人。一九七三年他入了党,一九七四年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一九七八年——赵军翔担任党支部书记四年后,曹家大队的粮食产量增长了一倍半,队办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社员平均收入由四年前五十元增长到一百八十五元。
今年七月,赵军翔下乡插队整整十五年了。也真凑巧,好象要检阅小赵这十五年工作似的,国务院在八月召开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代表座谈会,小赵被邀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小赵同邢燕子、侯隽等三十多位代表欢聚一堂,各诉爱慕之情,交流经验体会,也各自回顾了自己的经历……人 各 有 志
说起来,这是整整十五年前的事了。一九六四年夏天,吉林市铁路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正在暗中加劲复习功课,准备在高考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赵军翔却向老师递上了“下乡插队申请书”。这件事使同学惊讶、老师惋惜,更在家庭中引起了一场难解难分的风波。
吉林市铁路中学,是全市的重点学校,赵军翔又是这届毕业生中的高材生:团支部书记,校学生会学习部长,毕业考试各科成绩都在九十六分以上。但却送来了“上山下乡插队申请书”,连高考都不参加!
“咋回事,到底出了什么事?”同学们听说这件事后,又惊讶又奇怪,纷纷问军翔,“北大、清华全国哪个最好的大学都在寻找你、等待你,可你却说不报考,这是为什么,啊?”军翔笑笑说,“别光看咱吉林铁中,全国好学生多得很,我想上另外的大学——农村大学。”
老师很懂得自己心爱的学生赵军翔。这是个严谨、刻苦,遇事深思熟虑的青年。他不随便发表意见,一旦说出来就象钉子钉进铁板中,摇不动,拔不出。看了这份申请书,只是惋惜地说,“军翔,这是关系你一生的大事,要慎重啊!”军翔知道老师的心,更感激老师对自己的关怀,诚恳地说:“老师,我不是一时冲动,是经过反复考虑才决定的。”
最难对付的是家庭,尤其是三姐。三姐听说自己最亲爱的二弟不考大学,要下乡插队当农民。又急又气,分外伤心:
“二弟,你到底想些什么!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四个生的不是时候,别说上学,能活下来就万幸了,可你……”三姐一面哭一面劝,最后竟至恳求了,“好弟弟,你考考大学吧,考不上再去插队……我宁肯不结婚,不买一件新衣服,把全部工资供你上学……”军翔很同情哥哥和三个姐姐的遭遇,因为家穷,没有一个能正正经经地念过几年书,可是他还是说,“姐姐,我知道你的心,不过,人各有志,我的意见不能改了。”三四天了,三姐哭着劝着,始终劝不转这个死心眼的弟弟,只好向父亲去求援了。
他们的父亲在全家是最受尊敬的人。十九岁当教员,如今六十多岁了。伪满时代、国民党时代是小学教员,解放后是中学教员,现在是铁路中学的语文老师。军翔交出下乡插队申请书的当天,他就知道了,但他既没有在教师间表示可否,也没和军翔谈过一句关于他要下乡插队的话——这个在人生的大海里渡过多少次惊涛骇浪,绕过多少个暗礁险滩的老人,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走。他要求自己也要求子女,要诚实,要正直,要有志气,要独立思考,只要问心无愧就要百折不回。军翔的事他本来打算不说一句话,可现在逼到眼前了,便冷冷地问军翔:
“你考虑好了吗?”
“考虑好了。”
“会遇到很多困难呐!”
“遵照爸爸的教导,百折不回!”
“可是,我知道你立过很多志了,”父亲讥讽地说,“无志者恒立志啊!”
“那不是多变,是前进,是追求真正的理想!”小军翔急了,同父亲争辩起来。
军翔的确立过好几次“志”,也改变过好几回“理想”了。上小学的时候,他爱画画,想将来当个画家,把祖国的大好河山、英雄模范画出来,使人人爱祖国、学英雄,多好啊。上了初中,他又觉得当个文学家更好了——这是受父亲的影响。父亲是高中语文教员,家里有很多文艺书,好学的赵军翔,随着年龄和文化的增长,竟看起父亲的书来了。一次,在看鲁迅的《呐喊》时,被鲁迅为什么要放弃医学搞文艺感动了,从此又爱好起文艺来。父亲书架上的文艺书,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他都贪婪地如饥似渴地读了。也真有效,他的作文也跟他画的画一样,常常被老师贴在全校的墙报上。可是上了高中,军翔又被祖国经济建设上遇到的灾难,刺疼得夜不成寐:赫鲁晓夫把全部专家撤走了。我要当工程师。从那以后,他又对数、理、化特别有兴趣起来。小军翔不是那种爱了这个、丢了那个的人,他爱了文学没有丢了画画,想当工程师后照样酷爱文艺。他有了新的爱好,只是使他在知识的领域里更扩大更深广了——这就是他在高中毕业考试中,文科、理科门门全优的根本原因。
可是,为什么又突然要下乡插队了呢?一点不突然。
小军翔进入高中三年级的时候——一九六三年,全国上下对三年困难认识得更深切了,必须把农业搞上去;也在这一年,雷锋的事迹传遍了全国。雷锋日记成了小军翔最爱的书,天天读,一遍又一遍地读,越读越爱读。读着读着,他好象觉得雷锋就在自己身边了,而且同他交谈起来了:“军翔同志,咱不能先想自己成个什么家,要想人民最需要咱作啥。”他内疚地想起过去在报刊上读过的邢燕子、侯隽、吕向阳等象自己一样的知识青年把自己贡献给祖国需要的光辉文章:“为什么就没有理解这一点呢!他们才是真正有志气、有理想的青年。”就这样,赵军翔选择了自己的道路。现在,当父亲说他“多变”时,他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以从来没有过的激烈态度争辩了:“不是多变,是前进,是追求真正的真理。”父亲的态度缓和了,嘴角上浮起了难得见到的一丝笑容:“我同意,我支持你去。可是,一定要百折不回。”军翔在父亲的赞许下——这是很难得的呀!高兴起来了,笑着对姐姐说:“三姐,下乡插队同上大学是一样的,没有贵贱高低的分别,你不是给我说过,周总理常请时传祥到家里作客么?”春 风 秋 霜
下乡插队最初几年,对小赵真是雨露阳光春风送暖。到曹家大队不几个月就被选当了团支部书记,不到两年又被选当了第一生产队队长,只三年工夫把这个全大队最穷的队变成最富的队了。领导上表扬他,社员们拥护他,老支书刘万太更把他看成自己的孩子,常常亲切地对他说:“孩子,咱农村就缺象你这样有文化的人啊!”
难道小军翔就没有遇到过困难,发生过苦恼么?遇到过困难,也有过苦恼。可那些困难和苦恼,过不了多久,就变成了他最愉快的回忆和最幸福的享受了。
记得那是刚到农村时节,乍干农活,累得腰疼得直不起来,腿疼得上不了炕。他羡慕社员们轻松愉快随心应手的劳动,敬佩社员们那曲伸自如的腰身和矫健如飞的腿脚,他惭愧,他羞涩,但更不甘心。他悄悄问社员:“你们干活咋不累呢?”社员们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对他说,“活不分亲厚,谁干累谁,干惯了就不累啦!”——干惯了就不累啦,多宝贵的启示啊!军翔记在心里,照着作去,果然没多久,自己也象社员们一样轻松愉快随心应手地劳动了。
(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