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资阳县植树造林的一条重要经验 造林要得林 先造薪炭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01
第2版()
专栏:

资阳县植树造林的一条重要经验
造林要得林 先造薪炭林
据新华社成都电 新华社记者喻权域报道:“造林要得林,先造薪炭林”,这是四川省资阳县植树造林工作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资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丘陵地带,由于乱砍滥伐,全县到处是荒山秃岭,砾石裸露,水土流失。大自然的报复,使资阳县成了当地著名的“老旱区”。
一九六二年,当时的资阳县委、县人委曾领导全县人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运动,造林的规模并不小,群众的劲头也很大,但就是“年年造林不见林”。究其原因,是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种植用材林,轻视营造薪炭林。从生态系统来说,在植被已经破坏的干旱区,用材林很难成活。更重要的是农村严重缺乏燃料,把全部的秸秆作柴烧还不够,人们不得已,只好刨草根当柴烧。在这种情况下,当然营造生长慢的用材林,免不了也要受损害,总是摆脱不了“春栽树,夏一半,秋变黄,冬不见”的状况。
群众出能人,实践出真知。林业干部发现和平公社二大队先种芭茅和马桑、黄荆等薪炭林木,平均每人达一百四十多株(窝),解决了烧柴问题后,再种用材林,结果用材林保存很多。这使他们大开心窍。农民是愿意种植用材林的,但是在严重缺乏燃料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必须首先种好速生易活的薪炭林,才能保证用材林的发展。县委在一九六四年初作出决定,在全县大种薪炭林,多方收集和调进芭茅、马桑和黄荆种子。这一年全县平均每人种了一百四十多窝芭茅,六十多株马桑、黄荆。
薪炭林、薪炭柴真是宝。芭茅种下就活,几个月后每窝便出柴十多斤,砍了又长,农村烧柴问题立即缓和,每年还能卖出二、三十万斤芭茅花。马桑和黄荆不仅枝干能作烧柴,树叶能作绿肥和猪饲料,树根还能固定泥沙,使干旱山坡湿润,为用材林的生长准备良好条件。一九六五年和一九六六年,资阳县再次组织群众种植柏树、桉树等用材林,结果成效就大了。全县平均每人种了一百七十三株,保存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多。
可惜的是,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破坏下,刚长起的用材林大批被毁。但是人们却懂得了一点,只要坚持薪炭林先行,就能促使用材林种好、长活、成材。一九七五年形势有所好转,县委又组织社员大规模植树,实行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三林并举”。“四人帮”垮台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逐步落实,造林护林制度也建立了起来,林木长得更好。现在全县有成片林十万八千亩,柑桔等果树三万多亩,泡桐七百四十万株。去年资阳县遭到特大干旱,由于树木起了一定的调节作用,灾情比预计的要轻。农民见到了实效,增强了造林的信心。现在社员育的苗圃已超过四千亩,约二亿八千万株,准备今年开展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许多社队作出了规划,要在二十年内做到木材自给,并全部用薪炭林作燃料,腾出庄稼秸秆作饲料或还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