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带着“含泪微笑”的回顾——读高晓声的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02
第5版()
专栏:新花赞

带着“含泪微笑”的回顾
——读高晓声的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
舒新
高晓声同志是五十年代初曾崭露头角的作者,后来因为“探求者”一案,被错误批判,下放农村达二十余载。但是,他没有在生活和创作的道路上停步,当他不久前重返文坛之后,立即以日臻成熟的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瞩目。《流水汩汩》、《特别标记》、《漫长的一天》、《柳塘镇猪市》等接踵问世,而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载《雨花》一九七九年七月号)则是更出色的一篇。
《李顺大造屋》取材于农村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通的事件。通过农民李顺大为了造三间瓦房苦心经营三十年,经历“三起两落”的曲折过程,相当深刻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尖锐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新中国建立已经三十年,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十分缓慢?为什么农村建设的速度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那么不相称?作品通过对李顺大造屋的描写,象素描般地展现了我国农村三十年历史变迁的图景。
作品塑造的李顺大的形象,栩栩动人而又耐人寻味。他的性格中有两个最大特点:一是听党的话,二是勤劳朴实。李顺大自然称不上农村中最先进的一类人物,但是,他忠厚淳朴,心地诚笃,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一片可贵的真心。作者揶揄地称他为政治上的“跟跟派”,其实倒是十分典型地概括了农村中最大量群众的思想特征,从积极一面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他的造屋,虽然是个人的事业,然而,和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旧社会,他有过备受欺凌、冻死爹娘兄弟的悲惨遭遇,他完全明白,要不是解放,莫说是造屋,就是连饭他也吃不上的。所以,他在土改后立志造屋,绝对不是一时冲动。这是他以一个农民的目光,认真观察了共产党,观察了新制度,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正因为这样,他才有信心、有毅力保持着长期的令人感动欲泪的艰苦努力,也保证他在意外地受到曲折和委屈时,并无半句怨言。当我们看到他为了响应大炼钢铁、大办集体猪场的号召,毫无隐藏地拿出全部房料时,我们的心是何等地感动而又酸痛啊!要知道,这是李顺大夫妇六年拚命劳动的汗水、妹妹被耽误的青春、独生子口中夺下的糖块换来的啊!他们那样真诚地听党的话,只要党的方针路线不发生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真正显示出优越性来,人间什么样的奇迹创造不出!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李顺大的希望,竟然实现得这样艰难而又缓慢。这就不能不使我们沉思:生活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出乎意料的事情?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究竟在哪里?
在李顺大造屋三十年的过程中,有两个阶段是顺利的,这就是从土改到五七年,从六二年到六五年。在这两个阶段中,李顺大的努力固然艰苦,但希望毕竟在一步步逼近实现。五七年李顺大备齐全部房料,六五年再一次凑足资金,仿佛再前进一步,新居就能站在眼前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五八年刮起的一场“共产风”,一下子吹走了李顺大六年的心血。继之,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造反司令”又夺走了他的全部积蓄。这两次变故,几乎使李顺大的造屋理想濒于夭折。将这两次变故仔细分析起来,虽然在性质上不能等同:前一次是自家人头脑发胀“拆烂污”,情有可原,后一次则是沉渣泛起,遇了“妖孽”,但是,却也有若干相似之处,这就是政治上风云变幻、极“左”思潮畅行无阻,党的正确路线受到干扰,因而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再后来,“四人帮”被粉碎前夕,“‘革命’革得地皮都快光了”,加上社会风气恶化,“后门”洞开,尽管李顺大再一次聚起一笔钱,也只能望空唏嘘,将造屋梦想作画饼之叹。这就再一次从反面总结了历史教训。真正典型化的情节,总是具有以小见大,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作品通过李顺大造屋几起几落的曲折经过,活生生地勾画出那些年头最“时髦”的举动、最富有代表性的“社会风貌”,领着读者不间断地翻阅了农村三十年历史中最重要的篇章。读者带着“含泪的微笑”,既看到了顺利发展、蒸蒸日上的时期,也看到了动荡、混乱、乃至倒退的时期,真所谓甜酸苦辣、悲喜交加。而经验与教训,在对比中,也从这些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中,赤裸裸地暴露出来。面对着这串刻写着经验与教训的历史连环画,读者不能不从心底里发出疾呼:千万不能让林彪、“四人帮”之类的阴谋家、野心家,以及极左思潮卷土重来了。为了建设四化,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去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去制定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在当前,还必须特别重视去清除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努力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
把如此巨大的生活内容,压缩到一个不满两万字的短篇中,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确是匠心独运的。在叙述方式上,相应地采用了纵的夹叙夹议的方法,轻易不展开场面描写,有时甚至以议论来交代情节,代替叙述或描写,这样做,不仅节约了文字,也为作者在讲故事时,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介,提供了极大方便。如此,通篇呈现出速写画的风格,虽然不能精细,却线条清晰;似乎并不详尽,但重点突出。再配之以农民式的诙谐、机智的语言,更显得议论横生,幽默风趣。这是作品的长处,但我认为,这也同时带来作品的短处,生活横断面总觉得展开不够,人物形象因而不能饱满、厚实,也就势必要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