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7阅读
  • 0回复

人,总要有点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04
第8版()
专栏:

人,总要有点精神
奋若
有一个相声段子叫做《电影漫谈》,是讽刺我们影片中一些一般化、公式化的毛病的。其中说到英雄打不死,负了重伤,临死前还要断断续续讲许多话,久久不能闭上眼睛。对这段相声,听说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也有我的看法。对此我不想多说什么,只想借此谈一谈有关革命者的精神和胸怀的问题。
革命者在战场上、刑场上、牢狱中……的牺牲,是在同敌人英勇斗争中死亡的。临死之前,他们确实是思绪万千,而集中到一点,就是关怀着革命斗争的胜利,以及与此有关的同志、战友、机密……等等。就在那弥留的一瞬间,只要有可能,他便一定想有所表示,也一定会有所表示。
革命者即使死于老、病,如果死前面临的是革命处于艰难困苦的情况,也是难于瞑目的。可以肯定,他的忧国忧民的焦虑,他对自己不可能再尽自己一份力量的不安,远远超过疾病的折磨所给予他的痛苦。这种焦虑和不安,凝聚在他的眼睛里,会象熄灭前的火星似的,突然闪耀出一星白热的光亮。表明生命虽然枯竭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并没有泯灭。
革命者到了老年,即使还没有病,有时也不免会想到死。眼看着应作的事还很多,便常常暗自督责要赶紧做,争取在见马克思的时候,内心能少一些自疚。据我所知,有些白发苍苍的老同志,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在忘我工作的。
这正是革命者必有的胸怀。而人,总应当有点精神,有点理想的。
革命者这种崇高的思想精神境界并非天生,是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培养下确立的革命世界观,是在他们长期的革命行动中熔铸出来的。我们的电影、戏剧和其它文艺作品,描绘革命者的死,正是想表现他们的革命情怀和精神境界,用以教育生者。这也是整个党的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电影在这个方面,过去是有成绩的。只是,较为深刻的描绘不多。至于表现得不深刻,不够真挚动人,有的带有一般化、公式化的缺点,甚而矫揉造作以至失真的,那是另一回事,是值得讨论改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