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武松打死老虎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05
第8版()
专栏:

武松打死老虎以后
周先慎
从前读《水浒传》上“武松打虎”一回,每读到景阳岗上那惊心动魄的打虎场面,总是惊叹于施耐庵的笔力。最近重读,发现打虎高潮之后的那段余波,同样也不失为精彩之笔。
这一段跟打虎时突出他的勇力威武不同,写的是武松在另一种情景之下的另一面:无力、胆怯、困倦。且看武松从血泊里将那大虫拖下山去时,“手脚都疏软了,动掸不得。”既而“一步步捱下岗子来”(“捱”字传神),突然从“枯草丛中钻出两只大虫”,武松失声叫道:“呵呀,我今番死也!性命罢了!”虚惊一场。原来是猎户的伪装。最后,当众猎户设酒相贺,“与武松把杯”时,出乎我们的意料,作者没有一个字去渲染这位得胜英雄如何意气扬扬、开怀畅饮,却只简单地着此一笔:“武松因打大虫困乏了,要睡。”就此收束。
看来平淡无奇,却实在是神来之笔。我们不能不承认并且佩服施耐庵眼光和手段的高明。他懂得、并且通过艺术描写体现了生活的辩证法:武松打死老虎以后没有一点力气,正因为他打虎时用了大力气。这段余波与前面的高潮相映衬,在引导读者不断回味中,更加渲染突出了那场人虎之间的生死相搏。
不过,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认识。施耐庵笔下的武松,“超凡”而未“入圣”,他是一个威武豪壮、勇力过人的英雄,却同时又是一个普通的人。在一场生死搏斗之后会困倦,在没有了力气时会胆怯——这便是武松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应该有的特性,而这又跟前面勇敢地打死老虎的武松是完全统一的。唯其如此,我们对这位武二郎才生出一种敬佩和亲切之感,而不觉得陌生和畏惧。那原因,就在于武松虽有高出于常人的地方,却又有与常人相通之处。读者能够理解,也就相信。
如果允许人们在把握客观事物的时候只撮取它的精髓,那么我们不妨将复杂的艺术创作问题简单化,借用一个通俗的哲学名词,将现实主义称为“实事求是主义”。《水浒传》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是它的基础是现实主义——“实事求是主义”。武松打死老虎以后的描写,即其一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