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伊水奔腾 人心欢畅——河南省伊川县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07
第2版()
专栏:

伊水奔腾 人心欢畅
——河南省伊川县农村见闻
不久前,我们访问了河南洛阳地区的伊川县。山坡上,伊河畔,运送农产品的车马川流不断,社员们喜气洋洋,欢庆党的三中全会给他们带来了一个丰收年。
不是“回头路”而是“前进步”
去年初春,伊川县贯彻三中全会精神,不少队试行了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计酬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工作刚开始,报纸上发表了读者来信和编者按,说这样搞是“倒退”。不少人担心,现在干的正是过去批判的,是不是走了“回头路”?当时,省、地委及时指出,只要符合政策精神,可以干一年试试看。
是前进,还是倒退?一年来的实践作出了回答。由于实行了责任制,加上其他因素,一九七九年和上年相比,出现了四增四超。全县粮食增产一成左右,棉花增长百分之五十三,油料增长三倍多,农业总收入增长百分之二十二。公购粮、棉花、油料、生猪都超额完成交售任务。有些队一年翻身。我们访问的牙岭公社曹窑大队,一千二百多口人,两千五百亩山坡地,长期干旱缺水,吃粮靠国家统销。去年春天,实行了田间管理责任制,春播后干旱缺苗,社员们翻山越岭去担水补种;三伏大旱,社员们中耕松土保墒,精心管理,秋收粮棉大增产,实现了四个一:粮食总产一百万斤,皮棉亩产一百斤,社员人均分配一百元,计划生育控制到百分之一。四个“银花组”包种的八十亩棉田,比定产增一倍,按大队年初规定,九个姑娘每人奖给一部缝纫机。全大队七个生产队,队队超产,人人得奖。
在伊河畔,不论走到哪里,干部、社员们都说:建立生产责任制,按劳取酬,提高了社员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水寨公社乐志沟大队,过去是“老实疙瘩干,油嘴滑头转,年终吃的大锅饭,开张白条分配不兑现”。社员张仁旺是个“打兔迷”,不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几年欠队里七百多元。去年实行了联系产量责任制,他开始变了,从早到晚,一心扑在庄稼上,最近,被评为模范社员。有人和他开玩笑说:“责任制,抓心田,打兔迷变成了好社员。”
从“单腿跳舞”到“广开门路”
在极左路线毒害下,伊川县很多社队的多种经营和工副业生产被当做“集体资本主义道路”给堵死了;不少社员养的家畜、家禽和家庭副业,被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
“伏牛百宝山”变成了单抓粮食的“单腿跳”。东西两大丘岭上的二百多个大队,年年只分口粮不分钱,集体空,社员穷。党的三中全会打开了禁锢社员的绳索,农村经济开始活跃起来了,生产发展了,多年愁眉不展的干部和社员笑逐颜开了。
在葛寨公社沙元大队,年轻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赵彦民说,过去我们大队穷得丁当响,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就没分配过现金,长年吃国家统销粮,大批社员外流,欠了国家三万多元贷款。去年,他们调整了农作物种植计划,拿出三分之一的边远地种花生、芝麻,好地集中种粮食。在山岭上,沟沟里,还种了核桃、柿树、枣树、桐树和杨槐。全年农业丰收,社员每人平均收入增加三十元。赵彦民说,过去有人总怕农民富,我们调整了农作物布局,对国家、集体有利,社员也得实惠,大家都高兴。我们一下交售花生十六万多斤,装了五十大卡车,每户还留了几十斤。花生丰收,亲戚朋友都来帮忙,可热闹啦!
在伊川,不仅集体生产门路广,社员家庭副业也活跃起来了。省元头大队社员刘变阁,靠养鸡的收入,新买了缝纫机、自行车。社员们风趣地说,刘大嫂从鸡屁眼里抓出了金娃娃。乐志沟大队落实了牲畜繁殖奖励制度,社员养牲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家庭养猪发展很快。大队党支书赵龙兴家养猪五头,猪和猪粪两项合计,全年共收入一千多元。
“三不减”、“三增加”的启示
不少干部社员反映,伊川去年粮、棉、油全面增产,是县委解放思想的结果。去年年初,上级给伊川县一万亩油料的播种计划,县委按照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采取订合同的办法,大胆地突破了上级规划的油料面积,在全县十三个公社的十六个大队,建起了两万多亩油料基地。据已收完的十三个大队统计,芝麻、花生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粮食比去年少种七千多亩。有人曾担心粮食生产会因此受影响,结果出人意料,这些油料基地,却出现了一个“三不减”、“三增加”的大好局面,即粮食总产不减少,粮食贡献不减少,社员口粮不减少。一九七八年每人口粮三百八十七斤,去年增长到四百零九斤。卖给国家的商品油增加了,集体收入增加了,社员分配增加了。
“三不减”、“三增加”的经济效果,解放了县、社、队干部的思想。伊川县委第一书记赵海深说,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搞了几十年农业,长期以来,年年抓粮食,粮食老是上不去。党的三中全会后解放了思想,搞了十六个油料基地,却出现了粮增产、油丰收的局面。回过头来看,过去思想僵化,不讲经济效果,障碍了农业的发展。伊川县一山、两川、七分岭,两千多个生产队,自然条件不同,生产水平各异,如果思想再解放一点,给生产队的自主权再多点,把种植计划交由社队自行安排,用产量合同制代替死扣面积,伊川农业发展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一些。
本报通讯员 谢梦冠
本报记者 王彪
去年三月十五日,本报在第一版发表读者来信,并加了编者按语,对当时一些地方实行包工到组、联系产量责任制过程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提出批评。其中有些说法不准确,有些提法不符合政策精神,给实际工作造成了困难。一年来的实践说明:这种生产责任制,在一些地方有利于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受到了群众欢迎。这篇通讯记述的,就是去年来信所反映的地方一年来的可喜变化。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