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划清穷富问题上的几个界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07
第5版()
专栏:报刊论文摘要

划清穷富问题上的几个界限
张黎洲 李文辉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既然干社会主义就是要搞共同富裕,就是要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既然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斗争,为的是改变贫穷痛苦的境遇,争取幸福美好的未来,那么,为什么搞了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有些干部特别是一部分农村干部,却畏富如虎,谈富色变呢?其原因,就在于林彪、“四人帮”的蛊惑欺骗,把人们的思想搞乱了,把本来清楚的界限弄混淆了。为了拨乱反正,有必要划清几个主要界限:
(一)生活富裕与蜕化变修
林彪、“四人帮”有个极其荒谬的论点,叫作“富了要变修”。张春桥在《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这篇文章中,危言耸听地说,革命胜利可以给人们“带来某种利益,而只要这种利益到手,他就觉得可以安营扎寨,经营经营他的安乐窝了。”《学习与批判》这个帮刊还替主子帮腔:“有没有彻底
‘清贫’的精神,往往是检验真假革命的一块试金石。”他们的意思是很清楚的:有了既得利益,生活富裕了,意志就衰退了,不想前进了,就要蜕化变修。我们有些同志之所以“谈富色变”,首先就是由于受到这种“富必修”的政治帽子的威压。
什么叫“修”?变“修”的根由是什么?我们历来说的修正主义都是指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不是从是否抛弃、篡改、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根本原则上看问题,硬把生活富裕说成是产生修正主义的根由,那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而且,在我们的国家里,提倡的是人民富裕,共同富裕。这样的富裕,是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这样的富裕,是劳动致富,是群众通过共同的劳动来共同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既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兴旺发达,也有利于对群众进行最实际的社会主义教育。显然,这样的富裕,只能使人民群众更加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他们决不会因为生活富裕,就抛弃社会主义。按照“富必修”的逻辑,岂不是共产主义也必然变成修正主义了吗?那当然是非常荒谬的。
(二)富裕程度的差别与两极分化
“穷的穷,富的富,两极分化。”这是长时期以来一种流行的说法。其实,这里面需要划清一个重要的界限:富裕程度的差别,不等于两极分化。前者是正常的,允许的;后者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
两极分化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一部分人凭借着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剥削他人劳动的结果。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收取地租,榨取农民的血汗。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象。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都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工人只得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其结果,当然也就出现了工人和资本家的贫富悬殊。这种两极分化,正是旧社会的本质和特征,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其目的就是为了铲除这种社会的不平。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变更了,任何人都不能把基本生产资料攫为私有,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旧社会那种两极分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由于劳动能力的强弱、生产技能的高低、赡养人口的多少的不同,有的劳动者富裕程度要高一些,有的劳动者富裕程度要低一些。但是,由于参加分配的只限于个人消费资料,劳动力又不允许自由买卖,富裕程度高一些的劳动者,不可能因为收入较多而上升为剥削他人的地主资本家。不仅如此,劳动能力强弱、生产技能高低、赡养人口多少,这些差别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提高,就业人口和集体福利的增多,这些差别将越来越小,因而富裕程度的差别也必定会越来越小。这种差别,是劳动者在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上的小量差别,它不是阶级剥削,同旧社会的两极分化有着原则区别。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生产力还没有得到高度发展,物质财富还没有实现充分涌流,对于贡献较大的劳动者给予较高的报酬,有利于调动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承认这种富裕程度差别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不能把它看成是两极分化,错误地加以反对。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存在阶级斗争,还会产生一些新的剥削分子。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允许的,是要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强制手段,按照法律予以制裁的。但这是属于另一个范畴的问题,同我们所指的正常的富裕程度的差别,不能混为一谈。
(三)穷要革命与越穷越光荣
毛泽东同志说过:“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又说:“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既然穷困可以激发革命要求,贫下中农是光荣的革命阶级,那么,能否由此引申出一个结论——越穷越光荣呢?这也是需要弄清楚的。
贫农在旧社会受到地主阶级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他们中间有很多人,确实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终年在劳碌愁苦中过生活。这种穷困,完全是旧社会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是受压迫剥削的结果,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贫农的阶级特征,正因为这种穷困的经济地位,决定了贫农最富于革命性,最热忱地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最积极地参加革命斗争,从而成为无产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成为革命的基本依靠力量。在民主革命和土地改革中,人们以穷为荣,以富为耻,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舆论,这是一种好现象。我们党在土改中访贫问苦,组织阶级队伍,开展阶级斗争的作法,是完全必要的。
今天,我们能不能仍然抱着以富为耻,以穷为荣,越穷越光荣的观念呢?不能。解放至今已三十年,实现农业合作化也有二十多年,贫下中农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观念也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贫下中农已经成了集体化了的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穷”已不成其为他们的阶级特征了。如果在情况发生变化后,再拿“穷”作为阶级特征来看待贫下中农,那就极其荒唐了。
党中央号召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为的使我们国家更快地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更快地富裕起来。在今天,对于农民来说,富不是罪恶,穷也不是光荣,奋发努力去驱贫创富才是最光荣的。如果谁还固执越穷越光荣的陈旧观念,岂不是要人民群众安于贫穷,甘于落后,不要搞四个现代化吗?
(摘自云南《思想战线》,本报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