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不寻常的变化——盖县农村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0
第2版()
专栏:

不寻常的变化
——盖县农村纪实
从“七比三”到“三比七”
位于辽东半岛的盖县,是“六山一水三分田”,每人平均只有一亩一分耕地。但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南产苹果北粮棉,东出柞蚕西鱼盐”。在单打一抓粮食那些年头,全县三分之二的劳力用在粮田上。农忙季节男女老少、干部、师生齐上阵,还往往误了农时,庄稼不能按时收到家,播种拖长时间,产果区苹果摘不完,冻在树上,扔在地里,每年要损失上百万斤。现在,这里正经历着不寻常的变化。他们只用百分之三十的劳力搞粮食生产,百分之七十的从事多种经营和社队工业,农、副、工综合发展,相互促进。一九七七年,粮食亩产上升到七百五十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一九七八年,全县农副业总收入达到一亿五千六百九十四万元,比一九七五年增长百分之二十五。一九七九年农副业总收入又比上年提高百分之十三点三,人均收入也从一九七五年的八十三元上升到一百三十五元。红旗公社共六千名劳力,搞粮食生产的只有一千五百名,果树、棉花专业队一千五百名,另外三千名从事社队工副业生产。去年全社总收入一千万元,其中粮食二百二十万元,多种经营二百八十万元,社队工业五百万元。
机械化是开路先锋
盖县所以能够把大批劳力从“三分田”上解放出来,向“六山一水”进军,农业机械化是开路先锋。一九五四年,这个县就建立起第一个国营农机站,到一九七五年,大、小拖拉机发展到一千三百多台。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善,不少社队没有充分发挥机械效能,不但没解放出多少劳力,而且形成机械耗油马吃料,“两套锣鼓唱一台戏”的状况,生产成本提高,收入降低,使群众对机械化产生了疑虑。一九七五年冬,县委领导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全党动员,大办农业机械化,并采取了切实有效措施,发扬成绩,纠正缺点。
一方面,强调机械化的经济效益,建立责任制,实行经济核算,切实加强农机管理,做到转亏为盈。同时把季节性的剩余机械和人力、车马组织起来跑运输,搞副业,增加收入,变“两套锣鼓唱一台戏”为“唱两台戏”。另方面,本着自力更生精神,压缩其它开支,积极筹集资金,发展农业机械。资金来源,一是从地方财政上挤,二是从社队积累中提,三是鼓励社员在自愿的原则下向机械化投资。近三年来,全县共筹集资金一千八百多万元(其中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是由社队积累和社员投资中解决的),先后购买了八百五十六台拖拉机和各种配套农具。一九七八年,机耕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百分之八十六,机械播种面积达到百分之七十点三,整个农田作业中,除苗间除草、定苗和高秆作物收割外,基本上实现了机械作业。从一九七六年开始,他们把解放出来的劳力,按三条渠道重新组合:
一,建立棉、果、蚕、畜牧、积肥和科学实验等专业队,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二,建立常年的和季节性的农业基本建设专业队,努力改变生产条件;
三,充实社队工业队伍,积极发展社队工副业。
全县大办机械化以来,多种经营有很大发展,到一九七八年,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三点三,比一九七五年增长了百分之九十。社队工业厂、点,由一九七五年的一百三十个增加到八百零六个,总产值达一亿零一百八十万元。在农业基本建设方面,一九七八年,全县经常保持专业队两至三万人,另有上千辆大车和一百多台大型拖拉机。这一年,修建了两座小型水库、十三座塘坝、一万四千亩梯田、九座万株果园,平整土地六万八千亩,造林、育林十万八千亩,改河造田和修条田、台田一万多亩。
怎样看待剩余劳力?
农业机械化发展起来以后,如何妥善安排“剩余劳力”?盖县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习惯说法,盖县有八十万人口,九十万亩耕地,人多地少。可是如果把视野转向那尚未开发的二百六十多万亩荒山荒坡,就不能说人多地少了。事实上,盖县对“六山一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刚刚开始,现在虽然经营了不少项目,但仍然大有潜力可挖。举例来说,全县五百多万株老苹果树,株产量一般只有七八十斤;而有的地方加强了经营管理,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株产却达二三百斤。盖县山区到处可以种条材,编果筐。有的生产队仅此一项副业,每人一年就收入上百元。可是商业部门每年却要花费数百万元,到长江以南去购买。从类似的事例中,盖县的同志思路大开。他们初步规划,到一九八五年,光是苹果管理、运输和部分综合加工,少说也需要五万人;其它如柞蚕、畜产、水产、矿产、条材、山楂、稻草等综合加工,又需要吸收五万人。这样看来,全县二十万个劳力“八下里在等着”,完全不是剩余的问题,而是劳力不足。那么,劳力只有这么多,怎么解决?大家认为还是要从不断发展机械化,不断搞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找出路。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城乡差别也在缩小。据考察,盖县社员人均收入达到一百六七十元,相当于当地一般工人的生活水平。去年全县人均收入一百三十五元,部分公社已达到或超过二百元,人均收入二百元至三百元的生产队逐年增多,加上家庭副业,不少农户年收入达数千元。目前全县每个公社都有电影放映机,富社近半数的生产大队有电视机,不少家庭也要买电视机,要盖宽敞漂亮的房屋。青年人热心学习科学知识,要买高档日用品。社员们还要求办为群众生活服务的社队企业。他们说,把生活搞好点,干“四化”就更有劲。
本报特约记者 高尚全 本报通讯员 倪迪 本报记者 吕建中
马丽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