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善于招贤纳士 技术人才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1
第3版()
专栏:

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善于招贤纳士
技术人才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报讯 通讯员郑德刚、孙大伟,记者王宝欣、宋尔报道: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招贤纳士,重用有真才实学、热心四化建设的人,使这个不足三百人的小厂,为国家作出了较大贡献。
这个厂生产的五十四个系列、五百多种型号的晶体管和五种应用产品,供应全国二十八个省市的五百多个单位,有的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建厂十三年,年年有新产品,去年全厂平均每人为国家创造价值两万三千多元,高出黑龙江省平均劳动生产率一倍还多。它多次被评为省和四机部学大庆先进企业。
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是一九六六年由七名知识青年和家庭妇女办的一个集体所有制小厂。建厂以来,国家没有给这个厂分配一名技术干部,但由于这个厂的年轻厂长杨之滨有远见卓识,敢于招贤纳士,使工厂依然人才济济。
这个厂流传着厂长杨之滨“三顾茅庐”请技师的故事。徐梦然原是哈尔滨新生开关厂的八级玻璃工匠。解放初,他开过一个灯泡厂,当了经理兼技师,因违犯工商管理政策,被判刑一年半。在劳动期间,他精心修复了一台价值两万多元的石英蒸溜塔,立功赎罪,提前释放,并被吸收为国家正式职工。一九五八年,他苦心钻研,在黑龙江省第一个试制成功单晶硅半导体材料。文化大革命开始,他被调离新生开关厂。杨之滨得知后,就和其他领导成员一起三次登门,邀请他到厂工作。徐梦然进厂后,带领工人很快制造出生产上急需的设备,接着又试制成功了“气敏”二级管,为我国传感器件的应用闯出了路子。
杨之滨还聘请了电子技术专家何德河为厂外技术顾问。何德河是哈尔滨晶体管厂的工程师,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电机大学。杨之滨为了掌握生产技术,带领职工到何工程师家登门求教,何德河被这些青年的热情所感动,当场画出工艺图,传授生产技术。从此,杨之滨等人常常晚上聚集在何家学技术,请他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文化大革命中,何德河被当成“特务”、“反动技术权威”受审查,有人劝杨之滨不要再到何家去了,杨之滨不信那些谬说,继续向他请教,还正式聘请他为厂外技术顾问。
这个厂坚持能者为师,大胆安排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生产技术领导工作。有一位老工程技术人员,当过大学教师,对半导体专业很有研究,但由于社会关系复杂,受到审查,在一家工厂当一名普通焊工。他被招到通江晶体管厂以后,担任了技术组组长。几年来,这个老技术人员为工厂翻译了许多有价值的技术资料,为解决工厂产品定向、改进生产工艺做了大量工作,成了厂内重要技术骨干。人称“土专家”的李金德,是个既懂半导体原理又精通生产技术的人,因有历史问题,在一个研究部门当工人。他调到这个厂之后,先后试制成功高温烧结炉,测试仪等多台设备和仪器,并试制成功国家急需的汽车晶体管,使西藏等地一批趴窝的进口汽车重新投入运行。现在,李金德担任了传感器件车间主任,老技师徐梦然担任了厂生产调度组组长。
哈尔滨通江晶体管厂坚持多劳多得的原则,能力强、贡献大的技术干部在生活待遇上超过厂领导干部。这个厂的领导班子成员中最高工资只有六十六元。几名有贡献的技术干部每月工资加岗位津贴,达到七十五至八十七元。厂领导还十分关怀技术人员的生活、学习,努力为他们创造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