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生产者要为消费者着想——记一封群众来信在北京第三针织厂引起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2
第3版()
专栏:

生产者要为消费者着想
——记一封群众来信在北京第三针织厂引起的变化
北京第三针织厂礼堂里座无虚席,门外还挤着一二百人。职工们正聚精会神地听着台上一位男青年作“顾客与百褶裙”的调查报告。
这位报告人是北京十八中的老师张景明。他为了给女朋友买一条米黄色的百褶裙,跑了好几趟没买到。在失望中,他决定利用暑假做一些社会调查,促一促工厂的生产。在二十多天里,他每天从郊区进城,进出十几家商店,总共行程一千多里,调查了二千八百四十七个穿百褶裙的人。开学前,他把调查的情况写了一封长信,寄给了生产百褶裙的北京第三针织厂,衷心希望这个厂能尽快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百褶裙,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这封来信,引起了北京第三针织厂党委的高度重视,邀请张老师来厂。厂党委书记和正副厂长听取他对工厂和产品的意见。随后,厂党委专门开会进行了研究。大家认为,搞产品调查,了解市场需要,这本是生产单位的事,可是厂里有这么多职工,却没有这样做,而一位消费者却做了大量的产品调查工作。这不正说明,工厂没有树立起为消费者服务的思想吗?为了使全厂职工都能为消费者着想,关心市场需要,厂党委请张老师给全厂职工来做这次有关“顾客与百褶裙”的调查报告,让全厂职工知道消费者对工厂的要求。
张老师的报告在职工中引起很大震动。他们说:“一个顾客都能这样关心生产,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呢?”从此,大家增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责任感,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一百多条合理化建议。有些职工还把自己喜爱的各种裙子式样画出来,交给设计部门。各车间成立了新产品设计试制小组,改进花色品种。全厂不仅增加了十几种百褶裙的颜色,还根据消费者的不同爱好,试制出转移印花百褶裙,颜色上浅下深的过度色百褶裙,以及适合三、四十岁中年妇女穿的伞型对褶裙。
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需要,第三针织厂还同设在王府井大街的新风服装店直接挂钩,请这个服装店专门经销他们的产品,通过这个“橱窗”和“眼睛”,及时观察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这个厂的各级领导、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经常到北京各大商场访问、站柜台,积极参加全国的展销会和选花定产会,广泛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努力按需生产。去年提前一个多月完成国家计划,与前年相比,总产值提高百分之三十三,上缴利润增加百分之六十三。
本报记者 李亚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