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从搭配风看蔬菜经营中的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2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从搭配风看蔬菜经营中的问题
在上海一些菜场,买青菜,搭烂土豆;买绿豆芽,搭空心萝卜;买蹄膀、小排骨,要搭臭咸肉。有个人家里来了客,在菜场买八份菜,每份要搭鸡毛菜三斤,共搭二十四斤,弄得人啼笑皆非。
记者曾在几个菜场附近的居民委员会,分别举行小型座谈会,听取意见。请听听群众的呼声吧:“想要的东西,没有;不想要的,硬塞给你。这哪里是文明经商!”“为了商店多卖一分钱,不管顾客损失一角钱!”“明摆着的,这是把企业亏损转嫁给群众!”
上海市财贸系统各级领导,对搭配风,逢会必讲,也发了不少文件,目前正在开展的“优良服务质量一百天”活动,也把制止硬性搭配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去年九月间,副食品行业还专门开了大会,讨论怎样制止硬性搭配的问题。这样抓了以后,硬性搭配明显减少了,但没有绝迹。
在同居民座谈时,大家都说,现在商业系统的政治思想工作太薄弱了。居民们普遍怀念五十年代的柜台好风尚。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上海搞过一次“假如我是顾客……”的宣传教育活动,那次活动收效甚好,服务态度大有改进。群众希望恢复这个好传统。
搭配之风,始于“四人帮”横行之日,在打倒“四人帮”三年之后,仍有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菜场来说,这和蔬菜的产销体制有关。现在菜农生产的蔬菜,由国家统购包销。在计划面积内,农民生产多少,国家收购包销多少。这种体制的好处是,保证了农民的利益,能促进菜农努力增产,对市场供应在数量上有一定保证。但十多年来,它的弊病也已充分暴露,那就是统得过多,管得过死,不适应蔬菜经营的特点,不利于全面地调动产、销、批、零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因而市场搞不活。生产者听命于计划安排部门,埋头生产,越来越不关心市场的需要。本来是精耕细作的园田化的蔬菜生产,越来越趋向于大面积种、大面积收,菜的种类有所减少,质量也在下降,上市时间不够均衡。统购的蔬菜,由购销站对全市菜场进行统一分配,超过市场需要的部分,货不对路的品种,也层层往下摊派。销不完要造成亏损,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搭配着卖了。
据记者所知,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以及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六年这两个阶段,上海副食品市场形势很好:数量充沛,商品对路,品种多样,质量鲜嫩,上市均衡。那个时候实行的办法是:主要蔬菜品种由国家对菜农实行计划收购;一般品种和花色菜,由菜农送进菜场,买卖双方议价成交。销售不掉的,国家按最低保护价收购,以保证菜农利益。零售市场上,菜场在国家规定的浮动幅度内可以随时调整价格。那时价值规律起着作用,菜农和菜场都关心市场需要。“四人帮”横行时期,这些都被当作修正主义批判了。现在应该拨乱反正,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该恢复的应快点恢复,不够完善的,修改补充,使之完善。
林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