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山东馒头山西面——作家风格小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0-01-12
第8版()
专栏:艺术断想

山东馒头山西面
——作家风格小议
蓝翎
山西人会做刀削面,山东人会蒸硬馒头。南京出板鸭,北京出杂拌儿。湖南吃米粉的筷子特别长,新疆有的地方吃饭用手抓。这些都是地方风味,换个艺术术语,叫独特风格。
独特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作家选择了具有特色的题材和独特个性的人物,通过自己独特的构思、表现手法和语言写出来,让人一看,与众不同,独特风格也就出现了。独特风格不是自己吹出来的,要得到群众的承认。每个作家都有权自认为独具一格,但群众不买账,还是不算数。
风格越多样化,群众越爱看,风格越单调,书店的新书越积压。我们的作家不算少,但也不是多得了不得;我们的作品不算很少,但群众不喜欢看的要比喜欢看的多。怪谁呢?
说我们的作家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公平。徐迟的特写象科学的叙事诗,魏钢焰的特写象一团感情的火,刘宾雁的特写象解剖刀,秦牧的散文象博览会,等等,等等。“风格就是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然而写出文章却未必都如此。我们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并不很多,这是事实,不必讳言。
也不能光怪作家。提倡鼓励独特风格,作家才可以别出心裁,争奇斗艳,要是压制打击特殊风格,等不到形成就给吓回去了。前些年,在“为工农兵服务”、“大众化”一类动听的口号下,饭馆里剩下杂烩菜,衣帽鞋袜颜色品种单调,有特色的食品、服装没有了。如果生活里就在消灭独特风格,作家的风格怎么能独特起来?文艺风格单调(单调却不是风格),是生活单调的一种必然反映,不管作家自觉不自觉。归根结底,这只能怪极左思潮、文艺教条主义。清朝有三个比喻:“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御膳房的茶汤。”尖锐地讽刺了一般化。翰林院的文章同馆阁体的书法一样,都是反对有个性的,是中了封建教条主义的毒。目前有些人害的也是这类病。
提倡风格多样化的好办法之一是互相竞赛,去己之短,存己之长。同是京剧《卖马》中的“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打渔杀家》中的“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空城计》中的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几段唱,不同的高明演员有不同的风格,都能自成一家。这是由于艺术家们钻研的深透,有独特的体会,所以能创出新唱法。如果出不了新,就争不过人家,饭碗就成问题。见人所见,见人所不见;闻人所闻,闻人所不闻;不写人所写,写人所不写。走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就不会雷同,就能创造出独特风格。鲁迅之所以为鲁迅,就是因为他的风格自成一家,和谁也不同,所以要永远向他学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